爱的理论_弗洛伊德关于爱的理论

       希望我能够为您提供一些与爱的理论相关的信息和建议。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更深入的解释,请告诉我。

1.读爱的艺术有感

2.《爱的艺术》经典语录读书笔记摘抄分享

3.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

4.《爱的艺术》真难懂啊

5.爱的艺术

爱的理论_弗洛伊德关于爱的理论

读爱的艺术有感

        《爱的艺术》是一本以精神分析法研究、阐述爱的艺术的杰出理论专著。一起来看看关于读后感的作文,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篇一:《爱的艺术》读后感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全新方式解释了爱:弗洛姆从“激进的、人道主义的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场出发,把“爱”看作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统一的巨大力量。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的一门艺术。

        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通过人们了解爱的理论,然后实践爱,从而实现爱的艺术。在爱的理论中作者说到了:一、爱情对生存问题的回答,二、父母与孩子之爱,三、爱的对象,这三个方面阐述了爱的基础是给予、关心、责任感、尊敬和了解,它的主动特征是给予,不是接纳。很多人觉得给予的同时就意味着失去,但对于爱而言,对于一个心中有爱的人而言并不是如此,因为爱不是商品交易,你给予的越多,自己所得到的也就越多。这也就是爱的真谛。

        看完了这本书,感觉写得很美,很另类,但可能是作者的思想太深遂了,未能完全参悟。只是对其中的博爱颇有感触。在之前总感动于个人的爱,总觉得相爱的两个人很幸福。但人们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的爱情的表现,而作者认为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是呀,我们之前都是认为爱只要找准对象,就可以无限的爱,可以不无需任何技巧。但结果大多都是开始的甜蜜换来的只是误解、隔阂最后也只能是短暂的欢欣之后的离别。这也就是作者说到的我们只是为了排解各自的寂寞,这是无法长久的。在作者看来这是一种自私的爱,我们应该把一切爱都以博爱为基础。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这也是圣经里提到的一种爱的方式:爱他人应如爱己。博爱对所有人的爱,其特点是这种爱没有独占性。

        这是一种宽广的胸怀,不仅是对他人的爱,对社会的爱,还应该包对自然的爱,也就是对整个世界的爱。这也就能理解一些伟大的独行者,他们为了自己的事业,为了社会的事业能长期忍受“寂寞”。之前总觉得不可想象,但现在想来是自己太肤浅了。他们的爱已超过了为了消灭自身孤独的需要而上升到了一种对他人的一种关心,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对世界的一种奉献,这是一种伟大的爱,一种普遍的爱,一种对消灭与神隔阂的爱,一种对上帝无限虔诚的爱!

篇二:《爱的艺术》读后感

        刚刚才将费洛姆的《爱的艺术》这本书读完,它不仅让我进一步的理解爱的含义,同时也给了我深刻的启示。《爱的艺术》从人类最关注打的爱情话题着手,探讨了爱的本质,爱的历史以及爱在现今时代所遇到的价值和精神危机。

        在未读这本书前,我和大多数的人一样片面的认为爱就是一种令人心神荡漾的情感,爱本身十分简单,没什么可学的,困难在于找不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这种想法是片面的,粗浅的。但在费洛姆《爱的艺术》里我找到了那个指引着我前进的灯塔。

        确实爱就是一门艺术,正如生活是一门艺术一样。我们要学会如何去爱,就得像学习其他的艺术——如音乐、绘画、木工等一样去开展行动。人们往往通过外在因素来赢得别人的爱。如男子所采取的方法是在 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取得成功,尽可能地攫取权力或获取财富。而女人通过塑造形体和服饰打扮等手段使自己富有吸引力。即使在现今社会里,这种行动很吃香,可是他们往往忽视了内在因素。

        爱应该是一种主动性的活动,不是一种被动性情感。爱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得到发挥而且用不是强制的产物。爱包括了给予、责任、尊重、关心、了解等,在爱别人之前必先自爱,如果一个人能创造性地去爱,那他必然也爱自己 ; 但他只爱别人,那他根本就没有能力去爱。

        爱是给予,只有你付出,给予后才会有收获,俗话说的好“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千万别认为给予就是在吃亏,其实他是爱的另一种诠释。

        爱是责任,因为爱,一个幸福的家庭诞生了,从此作为家里的支柱就有了所承担的责任,这是一个完全自愿的行为。

        爱是尊重,我们应该关注对方应该按照自身的本性成长和表现,不能利用对方,给对方自己的空间与自由。在尊重别人的同时也应该先了解对方,如果你不了解对方,那么想尊重对方就不怎么可能。

        爱是关心,这一点母亲对孩子的爱中表现得最为显著,我同很多人一样认为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爱,因为母亲不仅孕育了我们的生命,还在我们的成长中占据主导地位。

        爱有恨多种,如父母之爱、兄弟之爱、性爱、上帝之爱等等。它是无形的无处不在的,所以细心的去观察与感受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读完《爱的艺术》这本书,我还有一个很大的感叹就是我隐约的感觉到作者对于东方文化智慧的推崇,所以,现在对于本国文化也很感兴趣,当然,在这一点上我比较赞成罗素对于中国文化的辩证看法:他觉得中国文化是一种很和谐的文化,中国人对于生活中采取的一种幽默,泰然的态度是十分可取的,可是有时候,中国文化太过于和谐,从而有一种迂腐,愚昧的倾向,我觉得在本国文化的基础上,我们是应该适当融入西方文化一种积极进取的特征。

篇三:《爱的艺术》读后感

        没看这本书之前一直认为爱是人的一种本能,从无条件的母爱中知道付出与奉献,从父亲的严厉与宠爱中学到坚强与责任,这都是我们潜意识中爱的本质。在读完《爱的艺术》之后才知道原来爱也是一门学问也有理论也需要实践。即使艾里希——弗洛姆生活的时代和背景已经跟我们大相径庭,可是他对爱的理解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变迁而产生很大的分歧。书中引用了一些心理学的术语可是都不是很艰涩难懂,即使不是完全赞同他的见解,可是他不同于一般人的对爱的诠释也使我感觉对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知识和努力。弗洛姆认为造成“爱不用学习的态度”的原因是:大多数人把爱只是简单地看成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去爱,所以他们使用各种途径赢得人心、具有吸引力;还有人认为爱的问题就是爱的对象的问题,而不是爱的能力的问题,人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可是要得到一个合适的爱的对象则难的多;人们不了解“坠入情网”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在人类社会中几乎没有哪一种活动、哪一项事业像爱那样,开始时充满期待和希望,而结果又常常以失败而告终。因此,他主张爱也需要学习。在他论述的过程中我觉得有一段话说的特别好,至少我觉得很真实,“两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当他们突然拆掉使他们俩分隔的那堵高墙时,他们感觉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近,最后融为一体。

        可是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是不可能持久的,它只是昙花一现。这两个人渐渐熟悉,而亲密体验的奇妙光环却日渐消退,直到最后他们的冲突、失望及彼此之间的厌烦,把当初仅存的美好感觉完全破坏掉。然而,在一开始他们根本不会想到将是这样的结果,实际上,他们并不懂什么是爱,他们只是把彼此之间如痴如醉的迷恋与疯狂当成了双方强烈爱情的表现,但其实,最初那种彼此之间的迷恋也许只说明了他们以前是多么的孤单。”确实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爱情就如昙花般稍纵即逝,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什么是爱,而只知道自己很孤单。

        爱的对象。“爱并不是某个具体人的一种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上的倾向。这种态度决定的是一个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决定与自己爱的对象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只爱自己的对象,而对其它人漠不关心,那么他的爱就不是真正的爱,只不过是一种共生体的依恋,或者是一种更高的意义上的自私。然而,绝大多数的人相信爱的问题就是爱的对象的问题,而不是爱的能力的问题。他们甚至认为只爱一个人不顾其他恰恰是自己强烈的爱的证明。其实这种想法十分荒谬。就像一个人想画画但又不想学习绘画这门艺术,他只关心能不能发现可以激发创作灵感的模特,自认为一旦找到就会画出美丽的作品来,这自然是荒谬可笑的。”其实我并不赞同他这种说法,对于恋爱中的人来说彼此眼中只有对方,这在我们看来在正常不过的了。他们只顾及到自己爱的人而忽略了其他人,是因为爱情本身就具有排它性。他们忽略其他人也并不能说明对其他人就没有爱,而是不同性质的爱。这在他看来是荒谬可笑的让我感觉十分不解。

        不同形式的爱。弗洛姆在书中列举了一些不同形式的爱如:博爱、母亲的爱、性爱、自爱和上帝的爱,在这几种爱中我认为梅斯特——艾克哈特对自爱的一段论述很特别:“如果你爱自己,你就会像爱自己一样爱所有人。如果你对别人的爱少于对自己的爱,你在爱自己的时候也不会成功。如果你爱所有人,包括你自己,那么你就是把他们当作一个人来爱,就是一个伟大而公正的人。”在我看来现在的社会中爱自己可能就是一种很常见的自私的行为,可是弗洛姆认为自私和自爱不是一回事,而且是背道而驰的。他认为自私的人并不是太爱自己而是根本不爱自己。他对自己的利益过分的关注正是他缺乏对自身的爱和关心的表现。缺乏自爱表明他缺少内在的创造性,使他感到沮丧、空虚和孤独。所以他会通过其它的满足来弥补自己是去的幸福。看上去他好像对自己非常关心,但实际上只是在掩饰自己在爱的能力方面的欠缺。他不同意弗洛伊德的观点“自私的人就是自恋的人,他们把对别人的爱投射到自己身上。”他认为自私的人的确不爱别人,但这不仅是因为他没有能力去爱别人,而且因为他也没有能力去爱自己。我觉得这个观点很特别,确实能做到爱自己又爱别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做到这一点在我看来他是一个伟大而公正的人,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下面我说一下我对爱的理解,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也像上了发条的时钟一刻都不敢怠慢。这就使得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无形的压力,爱可能是缓解这种压力最好的秘方,当然我说的爱不仅仅是爱情也包括友爱和亲情。暂且不说这爱到底用不用理论性的学习,先感觉一下自己有没有感觉到孤独,如果有的话不妨找自己的朋友、家人好好聊聊,即使不会有很明显的改观,但至少会感觉身边还有人关心、关怀着自己。至于爱情我认为可遇而不可求,没有爱情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没有爱而去爱,与其有三两次的being in love 不如有一次的falling in love 。

篇四:《爱的艺术》读后感

        阅读弗洛姆《爱的艺术》能够使读者对于爱的理解有一个质的飞跃。甚至说,完全颠覆对于“爱”的既有的认识,都是不为过的。《爱的艺术》的思考方式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具体说,是法兰克福学派的。而《爱的艺术》这本书能够很生动的向我们展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如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为人类的生活寻求人道主义的关怀。弗洛姆对与爱的最终认识可以借用马克思的话语归纳为:当个人的全面的发展成为所有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时,爱情才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态度。

        在《爱是一门艺术吗》一章中,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需要学习、训练的艺术。我们往往会被一些假爱情迷惑了眼睛:我们可能关注自己能否被人爱,而忽视自己是否具有爱的能力;我们可能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我们更可能误将一种“情绪”看作是真正的“爱情”……以上种种,在弗洛姆看来,都不是爱情真正的认识。正因为爱是一门艺术,所以是能够通过学习、训练掌握的,只要有强烈的愿望和足够的毅力。

        在《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一章中,弗洛姆认为,人的所有心理和行为背后的根源都指向对于孤独感的恐惧,而只有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在对他人的爱之中,人们才能够真正克服这种恐惧。而其他克服恐惧的方法,往往产生一种病态的结果,如对权利、对物质的极度痴迷等等,而这也是人们生活在痛苦中的原因。因此,寻找爱情,掌握爱的艺术,培养人类对全体生命的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终极回答。

        此外,作者还分别讨论了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等爱的不同对象。而作者对于父爱、母爱的不同特点以及两者的此消彼长对于孩子可能造成的不同影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一部分对于家庭教育将会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

        概括的说,弗洛姆认为,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的关心。在作者看来,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爱情的基础是具有独立性的个体积极关心另一个个体,并尊重对方的独立性。而爱情的方式是给予,是付出,是不求回报的,哪怕是心理上的回报。这与看似追求自由平等,实则以“市场”和“交换”调节一切社会关系,包括爱情关系,的当代西方社会逻辑是截然不同的。

        《爱情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一章尽显法兰克福学派本色。在这一章节中,作者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人的异化,人的独立性的丧失。“你给我多少,我就给你多少”的资本主义原则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并使得现代社会中的所谓爱情在作者看来,更像是一种交易。总而言之,人们取得真正的爱情越来越困难,人离人之所以为人,越来越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掌握“爱的艺术”仿佛成为了人性自救的诺亚方舟。

        

《爱的艺术》经典语录读书笔记摘抄分享

       “恋爱”,是一只不过是一条实现“自我圆融”的捷径罢了。

       虽说是捷径,可是天上还真没有掉馅饼的事儿,它也一定伴随的巨大的痛苦,方能蜕变。

       01

       我们的孤独感从哪里来:

       分离焦虑

       新精神分析学派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德裔美国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出发,对人类的行为和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社会学研究指出,任何爱的理论,都必须从人类的生存理论开始。

       谈论爱,首先必须从人的生存出发。

       由于人类是理性的动物,所以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脱离了动物界并超出了本能适应性。与此同时,人类也脱离了自然,而一旦脱离自然,就再也无法重返自然了。

       人类原本与自然之间所形成的某种确定关系,因理性的获得而遭到破坏,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

       弗洛姆认为,“当人类或个人诞生时,他被逐出像本能一样确定的状态,并进入一种不确定、不连贯和开化状态”。

       这种不确定的状态,会使人产生强烈的不安情绪和孤独感。

       “孤独意味着被切断与社会的联系,没有任何能力去行使我们的人权。孤独意味着无助,意味着无力主动地把握这个世界,意味着这个世界无需发挥我的能力并可以侵犯我。所以,孤独是强烈焦虑的来源。它引起羞耻感和罪恶感。”

       因此,我们的孤独感与生俱来。所以,如何克服分离,克服与自然以及他人的分离,并从孤独中解救出来,成为人类最深切的需要。

       02

       人类克服孤独感的办法:

       前三种都治标不治本

       弗洛姆具体介绍了四种克服分离、摆脱孤独的方法,即:各种紊乱状态、群居、创造性活动和爱。

       1、 各种紊乱状态——原始宗教仪式、性体验、酒精和药物。

       紊乱状态指,一种由各种原始宗教仪式、性行为和酒精及药物所导致的,精神恍惚飘然状态。

       在这个状态中,外部世界消失了,个体感到了思维的停顿,刹那间自己与外部世界,与他人融为了一体。

       这种紊乱状态能使人暂时摆脱孤独感,但现代社会是一个没有紊乱状态的文明社会,现代人被规定为具有理性,并能够掌控自己命运的存在,他会因为自己缺乏理性和自我控制能力而感到深深的愧疚。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

       《爱的艺术》包括爱是一门艺术吗、爱的理论、当代西方社会中的爱及其蜕变、爱的实践四章内容。

       1、除了把一致作为一种解脱分离带来的焦虑的方式外,还必须考虑当代生活的另一个因素,工作程序化和娱乐公式化的作用。人变成了一个“朝九晚五工作者”,人成了工具,他是劳动力的一部分,或是职员和经理等官僚势力的一部分。

        他没有积极性,他的任务由劳动组织机构规定,甚至最上层和最底层的人之间也没有什么差别。他们是以规定好的速度和行为方式执行整个组织机构安排的任务,甚至被规定了情感,神釆奕奕、宽容大度、忠实可靠、胸怀大志以及和每个人友好相处。

        按习惯相似的方式进行娱乐,但不能太过分,书籍由书刊索引选择,**由**院和剧院老板选择,并由他们支付广告费,其余活动也是如此,星期日的驱车外出、电视节目时间、玩牌、社交聚会。

        从生到死,从这星期到下星期一,从早到晚,一切活动按部就班,都预先规定好了。陷入此种循规蹈矩之网的人应该怎样才能不忘记他是个人,一个独特的个体,一个只被赋予一次生命机遇,带着希冀和失望、悲哀和恐惧、爱的渴求、对空虚和分离的畏惧的人呢?

        2、与共生性结合相反,成熟的爱是在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感,但爱承认人自身的价值,保持自身的尊严。在爱之中,存在着这样的矛盾状态:两个人成为一体而仍然保留着个人尊严和个性。

        3、在给予的因素之外,爱的主动特性明显地表现在这样的事实中,即所有形式的爱常常包含着共同的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4、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

        5、尊重意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成长和发展应该顺其自身规律和意愿。尊重意为没有剥削。让被爱的人为他自己的目的去成长和发展,而不是为了服务于我。

        如果我爱另一个人,我感到与他或她很融洽,这是与作为他或她自己的他或她,而不是我需要使用的工具。很明显只有我独立了,只有我无须拐杖也无须支配和剥削任何人而立足和前进,尊重他或她才是有可能的。

        6、不了解一个人就不能尊重他,爱的责任若没有了解作为向导便是盲目的。了解若无关心为动力,便是一句空话。了解有多种层次,作为爱的一个方面的了解没有停留在表面上,而是深入到本质。只有当我能够超越对自己的关心而按其本来面目发现另一个人时,这种了解才有可能完成。

        7、童稚的爱遵循这一原则:“我因被爱而爱。”成熟的爱遵循“我因爱而被爱”这一原则。不成熟的爱宣称:“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关于这个问题,没有谁比梅斯特·艾克哈特更好地概括了自爱的思想:“如果你爱自己,你也就会像爱自己那样爱每一个人,只要你爱自己多过爱他人,你便不会真正地爱自己。如果你同样地爱所有的人—包括自己,你便会把他们当成一个人来爱,这个人既是上帝,也是人。因此,这个人就是伟大正直的人,他像爱自己那样平等地爱其他所有人。”

        8、在我们的文化中,实现专心致志困难得多,一切事情似乎都与专心相对抗。学会专心最重要的是学习独自一人待在那里,不读书、不听收音机、不抽烟、不喝酒。的确,专心意味着孤独——而这种能力恰是具有爱的能力的一个条件。

        假如我因为不能自立而依附于另一个人,他或她可算是一个救命恩人,但这种关系不是一种爱的关系。相反。独立的能力是爱的能力的条件。任何试图独立的人都会发现,独处是多么困难。开始他会感到坐卧不安,心烦意乱,甚至感到忧心忡忡。他会认为这种实践毫无价值,不过是愚蠢的行为、浪费时间等等,因而容易把他不想继续进行这种实践的意愿合理化。

        他会发现各式各样的想法都钻进了他的头脑,他会发现自己正在考虑当日的计划或考虑日后不得不做的工作中的困难,或是晚上去哪里,或者诸多其他充塞头脑的事情——而不会允许头脑一片空白。

        做些很简单的练习对排除这些杂念是有帮助的,如坐姿舒适(既不懒散也不僵硬)闭目,努力看眼前的那块白幕,尽力排除一切有干扰的画面和想法,然后顺从自己的呼吸节奏,不要去想它,也不要憋气,只是自然地跟着它的节奏,并在这样做的时候感到它的存在,进而发现“我”的存在,我=我自己,作为我能力的中心,作为我的天地的创造者。

        人们至少应该在每天早上和晚上各做二十分钟(如有可能可以更长时间)这样的集中注意力的练习。

        9、我们若想学会爱的艺术,就必须在一切条件下力求客观,并对我们没有客观对待的情况十分敏感。我们必须努力找到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和这个人行为间的差别,因为这种印象被我们的自恋所扭曲,因为那个人的本来面目并不因我们的兴趣、需求和担心而转移。

        获得客观和理智的能力是通向爱的艺术道路的成功的一半,但这要求对与你有联系的所有人持客观态度。若是某人欲求把他的客观态度留给被爱的那个人,并认为能够在与世界上其他人的关系中可以不必那么做,那么,他将很快就会发现他在这两种场合下都失败了。

        10、母爱中值得赞美的东西还不是母亲对婴儿的爱,而是母亲对成长着的孩子的爱。

        11、给予意味着富足,不是拥有多的人,而是给予多的人才富足。

        12、不要把纪律看作是外部强加的东西,而应该成为自我意志的体现,应该感到这是一种愉快,并且逐渐习惯于一种生活态度,一旦放弃它,便会若有所失。

        13、爱的本质是腰围某种东西付出“劳动”一级“使某种东西成长”。爱和劳动是分不开的;人往往哎那种他乐于付出劳动的东西,同时他乐于为他所爱的东西付出劳动。

        14、尊重就意味着要努力地让对方按照自己的个性自由地成长和发展。

        15、对正在成长的孩子的爱,这种忘我无私的母爱也许是爱的最困难的形式。但是由于母亲对孩子的爱是那么自然,所以往往给人一种容易做到的假象。正因为难以做到这点,所以只有那些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热爱丈夫,热爱其他孩子,热爱陌生人和人类的妇女才能成为真正爱孩子的母亲。

        在这个意义上,没有能力爱的妇女当她们的孩子幼小时,可以是一个很娇惯孩子的母亲,但永远成不了爱孩子的母亲。检验这一点的试金石是看一个母亲愿意不愿意忍受同孩子的分离,以及在分离后能不能继续爱孩子。

        16、反之,如果母亲性情冷淡、麻木不仁或者十分专制,孩子就会把对母爱的需要转移到父亲身上,就会变成单一的向父亲方向发展的人。这样的人往往只服从于法律、秩序、权威的原则,却没有能力希望或者得到无条件的爱。

        如果他的父亲很有权威,同他的关系又很密切,就更会加强他的这一发展。其他的调查也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某些神经病形式,如强迫性神经病同患者的单一父亲联系有关,而另一些病状,如歇斯底里、酗酒,不能面对现实生活和厌世则是同母亲的单一联系所致。

《爱的艺术》真难懂啊

        #读后感# 导语20世纪的心理学家弗洛姆在他的著作《爱的艺术》中就肯定了爱是一门艺术,向我们娓娓阐述了爱的理论,并引导我们进入爱的实践。我想,当我们透彻了解了爱,我们的思想会到达一个新境界,灵魂也会得到升华,因为爱的过程是一个全面的、净化人心的过程。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 读后感频道!

        篇一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

       婴孩呱呱坠地,以血缘为密码开启爱的神秘之门。这份与生俱来的珍贵礼物——爱,是哺育人成长的精神母乳。沐浴在爱的恩泽下,感受着蕴含其中的人性的美好与光辉,人格之树茁壮成长、茂盛参天。而后播洒下一片爱的浓荫,给亲人、给朋友、给世界,一份成熟的、勇敢的爱的回馈,完成一度爱的循环。通过爱的交互,清晰对生存、对生命的认知。

        爱首先是给予而不是索取。人们往往因为不被认同、不被爱而沮丧,也因此将自己囚禁在孤寂的花园中,拒绝打开爱人的心扉。这是因为他们还停留在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给予是力量的表现。

        恰恰是通过给予,人们展现自己的力量与自信。当我们回味对爱的体验,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无私无怨地给予让还是孩子的我们产生了错误的理解。我们认为被爱是理所应当的,因而当我们走向陌生的社会,面对非亲非故的陌生人,我们失去了从前从亲人获取的那种理所应当,心里的误差让刚刚脱离稚嫩的我们无所适从,因而进入思想孤寂的樊笼。

        篇二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

       提到爱,我们最先想到的便是爱情。古今中外,多少人沉浸在缠绵的爱情中,或离或聚,或悲或喜。作为渺小的个体,我们大多数人无法不被这些情感所困扰,每个人对待爱情也都有自己的看法。到了一定年纪,我们会渴望爱情,憧憬爱情,爱的种子在心中的萌芽是那样的自然,不需要理由。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是人类生存的规律。或许像弗洛姆认为的,人内心存在一种孤独感,它使得我们寻求与外界的联系,选择群居甚至纵欲的方式解决由孤独感引发的恐惧。

        真正的爱情,可以帮助人从精神上削弱孤独感,爱情的磨合是的摆脱孤独恐惧的方法,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爱的艺术是一种平等与和谐的艺术,我们懂平等,也懂和谐,但是我们还做不到。在有的人心中,爱情是两个灵魂的邂逅,充满浪漫气息,但这远远不够。两个灵魂两颗心,相遇相知相恋,爱意令两个人融为一体却又保持着各自的个性,他们抚慰了彼此的心灵,他们用个人的生命完成对另一个人的生命的,他们的爱会给这个世界带来美好,这是我心目中的爱情。

        爱并不只局限于爱情,还包括博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自爱乃至上帝之爱。我特别为书中所讲的“博爱”而感动。“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爱意的责任感”,即使无法每个人都做到这样,但只要有一个人做到了,他便会引导更多人拥有博爱之心。世间万物,会因为有这样的博爱而充满生气与希望。我想,博爱不是泛滥的爱,它也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与社会法则之上的,或许,博爱也可以说成是公正、责任、善意的结合体吧。

        爱的这门艺术,需要人们看清自己,也要看透爱。弗洛姆用了两句简单的话来表达不同程度的爱,让我印象深刻:童稚的爱是“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成熟的爱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细细体会,给我很大感触。经历了年少无知,看多了世间冷暖,当我们成长到一定阶段,我们懂得了爱的付出而不考虑自私的拥有,收获爱反而会变得次要,重要的是我们通过爱的给予缔造了爱的升华,展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与活力。

        篇三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

       我们常常能在各种影视剧或者小说中看见如下俗套的台词——“我这么爱你,你为什么就是不爱我?”不知道说话的人是否突然大脑短路觉得爱是一件可以等价交换的物品,所以我爱你你就应该爱我,你不爱我就是你的错。但是我们冷静下来,理性思考一下就知道:爱从来就不是一种平等的东西。如果我们追求完全平等的爱,那么只能说明我们根本就不懂得爱。

        事实上,从古到近,无论中外,像自由之类抽象的名词一样,爱也是一个人类永恒追求与探索的话题。我们为什么需要爱,怎样去爱,爱又能带给我们什么,一系列的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们。

        首先关于我们为何去爱。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认为,这是摆脱孤独感的需要,结合愿望的需要。确实,每个人都是孤身一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终仍要孤身一人回归。天性的孤独感使我们难以忍受长期的独处,积极地走向外界去寻求同伴,与群体相结合,而性别的差异又促使了两性的特殊结合。

        其实摆脱孤独感有多种形式。比如狂欢、从众或者创造性活动,但是这样的结合并无法使人脱离孤单的宿命。狂欢的快乐稍纵即逝,而且仅仅在某些特殊的文化特殊的时间才被允许,否则自我就会产生强烈的罪恶感与负疚感;从众常常使我们失去自我,活在社会规范的条条框框中。

        正如弗洛姆尖锐地指出:当今的平等性与其说是“整体性”,不如说是“同样性”,我们的人生几乎是被安排好了的,什么时候上学,什么时候工作,什么时候成家,什么时候养育后代,即使具体细节稍有差异,但仍是大径相同的;而创造性活动,我们面对的不过是死物,根本无法产生精神上的交流。也因此,只有爱才是正确,真正有益于我们摆脱孤独感的结合方式。

        但是,正如开头我们提到的那样,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懂爱。我们总以为爱是一种有迹可循的东西,觉得付出就应当得到回报,甚至以爱之名伤害着别人。我们不难看到有些姑娘像菟丝子一样,什么都依靠着自己的男朋友,没有任何主见。“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当代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里这样写道。这样的爱情才是我们真正应当追求的,不是控制与庸附的共生性结合,而是“在保持一个人的完满性和一个人的个性的条件下的结合。”它并不如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活动一样,存在明确的目的性,一定要说的话,它的目的就是付出,就是给予,使你所爱的那个人活得幸福。这也是为什么人人都在感叹如今的爱越来越不纯粹,真正的爱情越来越难得的原因。

        当今的社会文化使我们越发功利化,就像某句调侃所说“有的人,没占到便宜就会觉得自己亏了”,于是我们很难再看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种和谐而完满的感情。什么丈夫几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妻子,老伴携手环游世界的新闻常常让我们感动不已,可是,爱情难道不该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么?

        对于爱,我们需要关心,需要了解,需要尊重,还需要责任感。没有关心与了解,我们无法亲近我们所爱的人,实现精神上的交流;没有尊重,我们无法保持双方的个性和爱的自由,爱便会成为枷锁,困得人无法喘息;没有责任感,我们无法维系长久的情感,爱便会沦为镜花水月的过眼云烟。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理论认为爱=激情+亲密+,除了生理上的着迷情绪,后两者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而爱,除了帮助我们了解我们所爱的人,也帮助我们发现了自己。我们本是孤立的两个人,却因为爱而融为了一体,相互了解,彼此信任,通过对方得以看见自己,探知自我。这是一件多么神奇而美妙的事情。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爱的艺术

       从前几天开始,读《爱的艺术》这本书。

        作者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哲学家,艾里希·弗洛姆。

        整本书共分了4章,第1章是爱是一种艺术吗?这一张还是比较好懂的。

        第2章是爱的理论。感觉是非常的难读的,感觉每一句理解起来都很困难。

        第1节:爱,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当人类、人类种族和个人诞生时,他被逐出像那些本能一样确定的状态,并进入一种不确定、不连贯和开化状态。”

        这句话怎么理解?

        每个字我都认识,可是连在一起,具体的意思又是什么呢?

        我自认为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的呀,没想到在这里受到了打击。

        是我的理解能力有问题?是翻译的问题?是作者本身的问题吗?

        硬着头皮继续吧,一遍不懂就多读几遍,试试看喽。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事情,是公认的复杂难懂,“爱”恐怕要位列其中,“爱”是什么?恐怕很难有人能精准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复旦大学的梁永安教授开设了一门恋爱课,在里面,他提出了现代社会年轻人恋爱的种种困境,最后归结为一点,就是:相爱变得越来越难。

        在爱情面前,我们似乎总是思虑重重,内心杂草丛生,我们能够轻易说出分手,但却无法长久相爱,是我们不会“爱”吗?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早在65年前,就有过一次大讨论,而这次讨论,是由一本书引发的,这本书就是弗洛姆的《爱的艺术》。

       在这本书里,弗洛姆系统地解读了什么是爱,为什么爱是一门艺术,需要去学习,以及如何去实践爱的能力等等。

        这些解读,在当时引发了心理学界的空前震动,导致人们开始关注爱,对爱进行大量的研究和讨论,规模之大,是今天无法估量的。

        弗洛姆又是谁呢?

        1900年,弗洛姆生于法国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5段爱情,毕生都在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的是契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精神处境,他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56岁时,他写出了《爱的艺术》,彼时已历经战乱,久经沧桑,在接近花甲的年纪,他终于将爱的理论与爱的实践,合二为一。

        你可能觉得,“爱”这件事情也能分析出那么多吗?

        是的,爱是我们生命中永恒的主题,更是永不过时和无法回避的人生课题,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我们中间,有人正在爱,有人即将爱,有人在谈论爱和等待爱。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之中的很多人,也许并没有真正懂得什么是爱,以及如何去爱。

        关于爱的深层意蕴和底层逻辑,我们一无所知,好像爱不过是一种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不需要学习,但其实,爱是一种需要我们努力习得的能力。

        就像弗洛姆说的那样: 爱是一门艺术,人们要学会爱。

        下面,我们就带着对爱的期许、渴望、怀疑、困惑走进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学会如何去爱,让我们每一个人受益终身,收获幸福的能力。

       01弗洛姆在这本书的开头,就抛出了这个问题:爱是一门艺术吗?

        在我们原有的理解里,爱情似乎带着某种玄妙,它像是身体的一种本能,更像是一种令人心荡神怡的感觉,我们说不清它从哪来,也搞不清它如何消失。

        所以,很多人在寻找伴侣的时候,常说三个字:“看感觉”。

        “看感觉”靠谱吗?弗洛姆认为不靠谱。

        他笃信,爱情是一门艺术,既然是一门艺术,那就有规律可寻,有方法可依,凭感觉,肯定既学不会,也行不通。

        很多人看不到这一点,所以才在爱情里三番五次地跌跟头,规律性地遭遇失败,换了无数恋人,仍然在情海里挣扎。

        但有的人却能够在爱情中成长,遇到一人终老,获得一世的幸福,这种差异,与运气相关,但是更主要的是取决于爱的能力。

        认识爱的能力,是我们学会爱的前提。我们先从爱的起源说起。

        也许你会说,爱情的产生不过是为了传宗接代、繁衍生息,爱情不过是被巧克力和玫瑰花包裹下的生殖冲动。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弗洛姆认为,人存在的根本要点是人超越了动物界,超越了本能的适应性,脱离了自然,从自然界分离,又导致了人类的孤独感和隔离感。

        所以,人类的永恒课题就是要摆脱这种孤独感,在爱中实现人与人的结合,是人类内心最强烈的渴望,也是摆脱孤独感的最佳方式。

        所谓爱情,就可以理解为:

        每一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另一个独立的个体,实现统一,摆脱孤独。

        而现实情况是,有很多人并不真正懂得什么才是爱,也没有认识爱的能力,也因此产生了很多困惑。

        举个例子,一个女孩说:我这人运气不好,总是遇人不淑,简直就是渣男收割机。

        这样的女孩一般会想当然地认为,爱情很简单,最关键的是遇到一个好的恋爱对象,如果恋爱失败,一定是恋爱对象选错了。她们没有意识到,爱的问题本质上是能力问题,而不是对象问题。

        没有爱的能力,即使遇到再多对象,恋爱也大多会以失败告终。

        再比如,有一些男人抱怨:我人帅又多金,学历高,工作好,姑娘们应该都喜欢我,可是为啥我却遇不到真爱?

        这是因为,人们总是容易条件反射地认为,爱代表的是被人爱。

       为了达到被爱的目的,男人拼尽全力去拥有权力、地位、财富;女人拼命瘦身、美容,让自己保持性感妩媚。

        我们渴望爱情,又总是把成就、名利、地位凌驾于爱情之上。

        然而事实是,想要获得一份成熟的爱情,不是外在条件可以决定的,如果陷入这种误区,人们就很可能对爱的能力视而不见。

        还有一种更为普遍的情况,很多爱情的开始,都可以用坠入情网形容,那感觉排山倒海、如痴如醉,让人欲罢不能。

       这种爱一般都伴随着强烈的情欲需求和性吸引,但在弗洛姆看来,这样的爱,不能持久。

        因为当激情散去以后,往往只会留下一片狼藉。电光火石般的爱情看似刺激美好,但是没有爱的能力,这样的爱情注定短命。

        也许你会问,爱的能力这么重要,那么怎么才是拥有了爱的能力呢?弗洛姆在书中有非常详细的解读,下面我们就来说说。

        爱的第一个能力,是给予 。

        积极的爱情,自然而然地生长于内心,是自由且自愿的产物,弗洛姆说,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这种给不是放弃和牺牲,也不是为了得而给的交换,如果你在爱情中付出之后,感觉自己做出了极大的牺牲,这不是给;如果你的付出是为了得到相应的回报,这也不是给。

        真正的给,让你体验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生命的美好,体验到难以名状的幸福感,通过给,你发现了自己的勃勃生机。

       简单说就是,你发现自己变得更好了,也让别人变得更好了。

        积极的爱情是,通过给,让你发现了自己的生命力,同时不可避免地唤起了对方的生命力,双方都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

        所以,爱的本质就是给予,给予源于内心一种强烈渴望,既没有目的,也不求回报。

        双向奔赴的爱情里,给予会让彼此内心充满生命力,因为给予对方所需,而使自己变得更加幸福和充盈。

        除了“给予”以外,爱的能力还包括: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当你爱一个人,你会自然而然地关心他是否天冷有衣、下雨有伞,是否饭能饱腹、心有欢喜,是否好梦能圆、未来可期,你会对他牵肠挂肚,无尽惦念,这就是关心。

        林语堂和廖翠凤,一个是名满天下的才子,一个是粗茶布衣的主妇,但是相濡以沫,恩爱一生,要说这秘密,或者就是关心两个字。

        就像林语堂说的那样:我好比一个气球,她是沉重的坠头,若不是她拉着,我还不知道要飞到哪去。

        关心,就像是那个气球的坠头,让爱的人始终知道有个人牵挂自己,自己也牵挂着这个人。

        当然,关心还包括爱情的另一面,那就是责任心。

        弗洛姆在书中提到,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也是一项决定,一种判断,一个诺言,爱情能够长久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责任心,真正的责任,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一种完全自愿的行动。

        正因为这种出于爱情的责任心,我们才会在神圣的婚礼仪式上许下一生的承诺,才会在漫长的婚姻岁月里为了共同的未来而努力,才会抵御生活中的种种诱惑忠于爱人,才会关心爱人的精神需求,满足对方的期待。

        当然,责任心需要以尊重作为前提,说到尊重,咱们来说说杨绛和钱锺书这对神仙眷侣。

        他们携手60多年,把柴米油盐过成了诗和远方。但美好的爱情并不意味着,生活中没有烦恼和琐碎,也不意味着爱人没有不足和缺点。

        钱锺书在生活方面几乎不能自理,鞋子的左右脚都会搞混,会失手打翻墨水瓶,不小心砸了台灯,连学会划火柴也要跟妻子炫耀一番。

       但是杨绛每次都会用一句“不要紧”保全他的淘气和痴气,对他的缺点给予最大的包容和尊重。

        钱锺书也尊重杨绛。杨绛曾被振华女校邀约去当校长,钱父不同意,但是钱锺书却选择尊重杨绛的决定。

        他还会夸赞妻子:她的散文比我好,称杨绛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正是彼此的尊重和包容,让这份爱深厚绵长,彼此成长,经受住岁月的考验,成就了令人羡慕的爱情佳话。

        弗洛姆说,尊重就是正视对方和他独有的个性,努力使对方成长和发展自己。

       我们去爱一个人,不是要他改变,成为我们希望的样子,也不是控制和利用对方为我们服务,而是让对方用自己的方式去成长、去发展,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后,爱的能力还包括了解。

        只有当我们了解了对方,才能尊重对方,没有了解,一切都会盲目,了解是一种深层次的认识。

        我们看到一个人生气,这不是了解,但如果我们懂得了他生气背后的原因,读懂他的不安和惶恐,那才是了解,了解才会产生理解,深刻地了解,才能产生理解和尊重,才能去给予和关心。

        好了, 说到这,我们知道了爱情的本质就是每一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另一个独立的个体,实现统一,摆脱孤独。要获得爱情,我们需要学会给予、关心、责任心、尊重、了解。

        这就是如何去爱别人,但是,弗洛姆在这基础上,提出了爱他人更为重要的一个前提,那就是:爱自己。

       02何为爱自己?

        我们先来分享一首诗:

       请你爱我之前先爱你自己/爱我的同时也爱着你自己/你若不爱你自己/你便无法来爱我

       这是爱的法则/因为/你不可能给出/你没有的东西

       你的爱/只能经由你而流向我/若你是干涸的/我便不能被你滋养

        这是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萨提亚的一首诗《如果你爱我》。

        正如弗洛姆所说: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必定也爱自己。

        你可能会疑惑,爱自己和自私是一回事吗?弗洛姆认为,不仅不是一回事,还互相矛盾。

        其中最核心的差别在于, 利己者眼里只有自己,但是自爱的人,还会去爱别人。

        利己者其实不懂自爱,他的内心缺乏生命力,感到空虚、失望,因此他们要去外界索取,来弥补自己缺失的幸福。

       他们关心自己的表现,也只是为了掩盖自己缺乏爱的能力。

        爱自己就要遵从自己的内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不为了他人委屈自己;爱自己就是热爱生活,带着对世界的善意和生命的热情,努力提升自己,自信地面对人生。

        爱自己就是自己关心自己,保持健康的身体,追求美好的事物;

       爱自己甚至小到一顿犒劳自己的晚餐,一次淋漓尽致的健身,一回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悦纳自我,活出快乐。

        爱是一个丰盈灵魂的溢出与分享。自我的快乐与幸福,是我们爱别人,爱整个世界的前提。

       只有内心有爱的人,才有爱的能力。

        正如,一个过度忧虑和自我牺牲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再好,也无法带给孩子真正健康快乐的生活。

        不懂如何爱自己,从而爱别人,很大程度上与原生家庭密切相关。

        弗洛姆从人生命的最初来分析。

       我们出生以后,母亲会无条件满足我们的一切需求,因为母亲,我们会形成最初的体验:我被人爱。

       由于母爱是无条件的,是我们自然而然拥有的一种爱,这种无条件,造就了我们最初的安全感,同时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入最深的渴求。

        父亲则不同,在弗洛姆的理论中,父爱是有条件的,我们要通过努力,来获得父亲的爱。父亲带领我们通往世界,学会遵守这世界的秩序。

        成熟的母爱,不会阻止孩子的成长,而是希望孩子最终脱离自己,实现独立。

        成熟的父爱,是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

        当一个人足够成熟,他会成为自己的母亲和父亲,一方面内心饱含着爱,热爱这个世界;一方面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拥有驾驭生活的能力。

        这二者缺一不可。

        原生家庭会深刻地影响一个人如何建立与世界的联系,也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学会爱自己,继而拥有爱别人的能力。

        但是,我们要相信原生家庭的负面不能决定一切,当我们意识到原生家庭的负面时,依然可以去努力弥补和突破,试着去疗愈自己的童年。

        弗洛姆本身也是在疗愈童年中收获了爱的能力。

        弗洛姆的父亲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对儿子的成长充满焦虑;母亲经常对儿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紧抓住儿子不放。

        童年的弗洛姆心中有着强烈的不安感和孤独感。他认为是不完善的父爱和母爱限制了他爱的能力。

        于是,他故意违反了犹太人的饮食规定,放弃了父亲的宗教,也放弃了父爱。同父爱的分离,让他可以自由地进行社会心理的分析,摆脱焦虑感。

        之后,他经历了漫长的痛苦的过程去摆脱母爱,此前在某种程度上,他长期活在母亲的期待里,导致他无法接受自己爱情上失败。

       直到第4任爱人患病去世,他在巨大的悲伤中,接受了自己的局限性和失败。

        也是从那时开始,他获得了一种新的爱的勇气。他更加热爱生命,也更加热爱世界。

       他与最后一任妻子相爱相守27年,保持一种创造性的积极的关系,并将他爱的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

       正如弗洛姆所说, 要解决爱的问题,需要忍受失望的勇气,遭到打击仍要有耐心。

        没错, 爱需要学习,需要一个复杂、痛苦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必经之路。

        爱的理论最终指向实践。关于如何进行爱的实践,弗洛姆也给出了答案。

       03弗洛姆指出, 爱是一种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提高。

        那么,有秘诀吗?有捷径吗?没有。

        但是,既然爱作为一门艺术,一定是有步骤、有方法的。

       弗洛姆为我们提供了基础的步骤,并告诉我们,要想得到最终步骤,还得靠每一个人自己去实践。

       弗洛姆提出爱的实践有三个步骤,第一个是纪律;第二个是集中;第三个是耐心。

        纪律,听上去是一个严肃的词汇,但是对于爱情来说,却很重要。

        前面我们提到了,拥有爱的能力的前提是爱自己,爱自己才能去爱别人和这个世界。

        要想爱自己,没有纪律是不行的。就像弗洛姆说的那样,没有纪律的人,生活就会七零八落、混乱、无序。

        陷入这样的境地,人是很难做到爱自己的,自己尚且生活地浑浑噩噩,更不要谈爱别人了。

       如何训练纪律呢?

        那就是让纪律成为自我意志的体现,感到这是一种愉快,并且逐渐习惯于这种生活态度,一旦放弃,就会难受。

        比如村上春树,他每天清晨5点起床,晚上10点之前睡觉,每天固定写个小时,跑步10公里,40年雷打不动。

       但是谈到持之以恒,他并没有强调所谓的意志坚强,而是将跑步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习惯,一种不做就心里痒痒的事情。

        让自己有纪律的关键,就是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热爱生活的一种直观体现。

        第二个很重要的步骤是集中。

        集中,也意味着专注。在现代社会,专注比纪律更加难得,人们的生活方式是分散、非集中的,人们常常同时做很多事:看书、谈话、看电视、抽烟、玩手机。

        最难做到的,就是一个人安安静静待着。

        弗洛姆指出,想要获得专注感,首先要学会的就是一个人待着,这是学会爱的一个重要条件。

       你可以闭上眼睛,让自己眼前出现一片白色,观察自己的呼吸,强化自我的感受,排除一切干扰自己的画面和念头。每天早晚练习20分钟。

        这种练习,可以让我们专注于当下,能够面对自我,发现自我。也只有当我们静下来,才能够保持清醒。

        我们也可以专注地反思,如果内心有杂念,我们要试着问自己,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害怕?为什么会消沉?

       只要当我们集中精力倾听自我心声的时候,才能做出清醒正确的决定。

        学会专心做一件事,专心与人交谈,对学会爱具有积极作用。如果一个人无法集中精力做事,很可能也无法在爱情上做到专注和清醒。

        第三个步骤是耐心。

        现代人追求效率,认为什么都是越快越好。爱情也成了快消品,讲究速战速决。

        我们好像处在一个漂流的大世界中,人与人偶遇,却没有耐心去看清真实的人,就错过了。

        还有的时候,我们以为是相爱了,匆匆地在一起,吃饭、看**、送花,但是很难耐心深入对方内心,得到一种很深的理解和价值确认,精神上无法产生链接。

        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耐心不够,急于求成,在爱情面前反而屡战屡败。

        失败又带来一种焦躁,对爱情信念感产生动摇,更加没有耐心去主动寻找和经历。

        练习耐心,就要试着放慢爱的节奏,增加爱的密度,静下心来去了解彼此。

       即使遭遇失败,也不要逃避,找到原因,继续提高自己爱的能力。要知道,爱的大师弗洛姆也经历 很多次失败的爱情。

        好了,以上就是《爱的艺术》这本书的全部精华内容。

        咱们来回顾一下。

       首先,我们明确了爱情是人类为了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实现人与人的结合的一种需要。

       爱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终生学习,获得爱的能力,要学会在爱中给予、关心、责任心、尊重、了解。

        然后,我们讲了爱别人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爱自己。当我们学会爱自己,也必然爱生活,爱这个世界。

       不爱自己的人,大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不恰当的母爱或父爱会影响我们爱的能力。

       但是,我们可以试着疗愈自己的童年,突破童年带来的缺失。

        最后,我们回归到爱的实践。要想在人海中收获一份美好成熟的爱情,我们必须付诸实践。弗洛姆提出了三个最基础的步骤,纪律、集中、耐心。你学会了吗?

        回到开头的困惑,为什么相爱变得越来越难。

        其实,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你的内心有爱的需求吗?还是其他的需求,早已超越和遮蔽了这种需求?

        你不需要急着回答,闭上眼睛,想一想。

       愿这本书,可以唤醒每个人对爱的强烈渴望与坚定的信仰。

       好了,今天关于爱的理论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爱的理论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爱的理论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