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记歌词_石头记歌词粤语版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下石头记歌词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关于石头记歌词的讨论,我们正式开始。

1.枉凝眉是宋朝的歌么

2.年号文学常识

3.红楼梦主题曲叫什么

4.《红楼梦》中一回林黛玉葬花记的歌词是哪个啊?

5.最火的车载dj是哪首歌?

石头记歌词_石头记歌词粤语版

枉凝眉是宋朝的歌么

       《枉凝眉》并不是宋朝的,也不是词牌,应该算是曲类,《红楼梦》十二曲除去引子算是第一支曲。所以它是曲的一部分,《石头记》是清朝的小说,所以他算是清朝的曲。

       宋朝的歌:

       所有的宋词在宋朝都是被谱成曲来唱的,词对于宋朝来说就是现在的流行歌曲,但是后世唱的都不再是原汁原味的曲了

       苏轼《水调歌头》(王菲唱的)(明月几时有)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

       电视剧:《书剑情侠柳三变》(片尾曲《雨霖铃》(寒蝉凄切),剧中插曲《望海潮》(东南形胜))

年号文学常识

       1、费玉清:

       本名张彦亭,1955年7月17日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祖籍安徽桐城,中国台湾男歌手、主持人。代表作有《一剪梅》、《凤凰于飞》等,成名曲有《一剪梅》。

       2、邓丽君:

       出生于中国台湾省云林县,祖籍河北省大名县,中国台湾歌唱家、日本昭和时代代表性日语女歌手之一。代表作有《月亮代表我的心》、《小城故事》等,成名曲有《甜蜜蜜》。

       3、叶倩文:

       叶倩文,女,1961年9月30日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中国香港女歌手、影视演员。代表作有《选择》、《潇洒走一回》、《祝福》等,成名曲有《潇洒走一回》。

       4、张学友:

       1961年7月10日出生于香港,中国香港男歌手、演员,毕业于香港崇文英文书院。代表作:《吻别》、《一千个伤心的理由》,成名曲:《吻别》。

       5、齐秦:

       1960年1月12日出生于台湾省台中市,歌手齐豫的弟弟,华语流行男歌手、音乐创作人、演员。代表作:《大约在冬季》、《张三的歌》成名曲:《大约在冬季》。

       歌手是对于歌曲和其他声乐作品演唱者的称呼,也作为职业名使用。在中国大陆则被定义为演员类的“歌唱演员”。达到一定艺术造诣和成就者则尊称为“歌唱家(歌唱艺术家)”或乐队的“声乐家(声乐艺术家)”。根据唱法,歌手又分为美声、民族、流行(通俗)三大演唱派系。

参考资料:

歌星百度百科

红楼梦主题曲叫什么

       1.例如年号,追赠之类的文言常识

        1、索隆是几刀流的高手 a、一刀流 b、二刀流 c、三刀流 d、六刀流 2、路飞是什么人 a、橡胶人 b、火焰人 c、香蕉人 d、弹簧人 3、路飞第一次被选赏时的金额是多少 a、1000万 b、2000万 c、3000万 d、5000万 4、路飞的爷爷的官职是什么级别 a、大将 b、上将 c、中将 d、少将 5、海军大将没有下面的 a、青稚 b、赤犬 c、黄猿 d、疯狗 6、op是哪两个单词的缩写 a、one piece b、one piecer c、one piiece d、one pieces 7、恶魔果实的缺点是什么 a、无法吃海产品 b、无法游泳 c、无法喝海水 d、无法上船 8、本部漫画的作者是 a、尾田荣一郎 b、尾田荣二郎 c、尾田荣三郎 d、尾田荣四郎 9、山治的梦想是找到传说中的 a、zero blues b、family blue c、all blue d、all blues 10、东尼·乔巴是 a、蓝鼻子的驯鹿 b、红鼻子的驯鹿 c、黄鼻子的驯鹿 d、卷鼻子的驯鹿 11、海贼王中四海中最弱的是 a、北海 b、西海 c、南海 d、东海 12、路飞是在与谁的战斗中与索隆成为了同伴 a、小丑巴其 b、鳄鱼 c、摩根大佐 d、洛克船长 13、路飞对恶魔果实的口感评价是 a、很好吃 b、没有任何味道 c、很辣 d、很难吃 14、海军中的白猎人是 a、堤娜 b、斯摩格 c、霍波迪 d、达丝其 15、巴洛克工作社的社长的搭档是 a、ms. all sunday b、mr. 0 c、ms. valentine d、ms. double finger 16、巴洛克工作社中的ms. friday是 a、水獭 b、地鼠 c、秃鹰 d、驯鹿 17、恶魔果实的市值是 a、5000万 b、9000万 c、两亿 d、一亿 18、黑胡子海贼团的成员一共有几名 a、6 b、5 c、4 d、3 19、火拳艾斯是白胡子海贼团的第几队队长 a、第一队 b、第二队 c、第三队 d、第四队 20、艾斯比路飞大几岁 a、一岁 b、两岁 c、三岁 d、四岁 21、海军总部大参谋是 a、鹤 b、雀 c、凤 d、鹰 22、gp9的六式是没有下面的 a、剃 b、纸绘 c、月步 d、凝 23、下面里谁是已知的四皇 a、蓝眼 b、黄鳍 c、红发 d、鹰眼 24、索隆最早的配刀是 a、雪走 b、和道一文字 c、三代鬼彻 d、菊一文字 25、妮歌·罗宾在8岁的时候击沉几艘海军舰艇 a、6 b、7 c、8 d、9 26,七武海中没有谁 a、唐吉诃德·杜夫拉 b、鹰眼,密佛格 c、白胡子 d、波雅。

        汉库克 27、恶魔果实是哪来的 a、天上 b、海里 c、草丛 d、鱼肚子里 28.罗杰怎么死的 a、自杀 b、淹死 c、战死 d、自首被海军杀 29、白胡子吃的什么果实 a、震震果实 b、融融果实 c、泡沫果实 d、黑暗果实 30.谁不是草帽贼团的战斗员 a、路飞 b、娜美 c、香吉士 d、索隆 答案: 1.c 2.a 3.c 4.c 5.d 6.a 7.b 8.a 9.d 10.a 11.d 12.c 13.d 14.b 15.a 16.c 17.d 18.b 19.b 20.c 21.a 22.d 23.c 24.b 25.c 26.c 27.b 28.d 29.a 30.b 拜托楼主一定要采纳!!~~谢谢啦。

        2.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B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称帝,于开皇元年( 581 )恢复了尚书省 ,并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唐沿隋制,曾改称文昌台、都台、中台,不久复旧称。

       尚书省都堂居中,左右分司,都堂之东有吏部、户部、礼部三行,每行四司,以左司统之;都堂之西有兵部、刑部、工部三行,每行四司,以右司统之。

        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三省,而尚书省事无不总,是全国行政的总汇机构,长官称尚书令。

        C错的。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即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年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

        例子:赵文王十六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淳化二年属于年号纪年法。甲午年属于干支纪年法

        3.谁能回答一下这些文学常识1、古人用天干地支纪年,其中,天干共有

        1、古人用天干地支纪年,其中,天干共有十个,分别是(甲 )、(乙 )、(丙 )、(丁 )、(戊 )、(己 )、( 庚)、(辛 )、(壬 )、(癸 ),地支有十二个,分别是(子 )、(丑 )、(寅 )、( 卯)、(辰 )、(午 )、(未 )、( 申)、(酉 )、(戌 )、(亥 )。

        2、瓷都景德镇是以(宋 )朝年号“景德”命名的,景泰蓝工艺是以(明 )朝年号“景泰”命名的,宣德炉是以( 明)朝年号“宣德”命名的。3、中国第一本字典是《说文解字 》。

        4、传世的中国古钱币中,( 汉)朝和(北宋 )朝的最多。 5、“五音”指(宫 )、( 商)、(角 )、(徵)、(羽)五个音阶,而“八音”则指金、石、(土)、(革 )、(丝 )、(木 )、( 匏)、( 竹)八种制造乐器的材料。

        6、“秦淮八艳”包括( 李香君)、(董小宛 )、(柳如是 )、( 顾横波)、( 马湘兰)、( 陈圆圆 )、(寇白门 )、(卞玉京 )。 7、南宋的《洗冤集录 》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著作,并在其诞生两百年后传到西方,促成了西方法医学的诞生。

        其作者(宋慈 ),中央一台曾热8、播的《大宋提刑官》就是根据他的事迹改编的。9、古琴有(七 )根琴弦,(十三 )个琴徽。

        10、金庸小说中有许多“武功”的名字实际上是来自于古代典籍,比如:“亢龙有悔”出自《周易·乾 》,“凌波微步”出自曹植 《洛神赋》11、四大名砚指的是(端 )砚、(歙 )砚、(洮河砚 )砚和澄泥砚。 12、石头城是(南京 )的古称。

        13、五岳中的中岳是( 嵩山)。14、安徽滁县(醉翁)亭、北京先农坛(陶然 )亭、湖南长沙( 爱晚)亭和浙江杭州(湖心 )亭被称为中国“四大名亭”。

        15、我国古代三十六计中的最后一计是(走为上 )计。16、“闻鸡起舞”这一典故的主角是古代名将(祖逖 )和(刘琨) 17、史书《资治通鉴》是属于( 编年)体的史书。

        18、(玄武门 )之变是李世民发动的夺权事变,(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夺权事变,(夺门 )之变是明英宗朱祁镇发动的夺权事变。 19、毛笔的发明者据传是秦朝大将(蒙恬 ),风筝的发明者据传是汉朝大将(韩信 )。

        20、古代钱的单位“贯”是(千 )枚。21、我国古代仅有的合葬在一起的两个皇帝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帝武则天 )。

        22、“戊戌六君子”指的是( 谭嗣同)、( 康广仁)、(林旭 )、(杨深秀 )、( 杨锐)、( 刘光第)。23、古代科举考试前三名分别被称为状元、(榜眼 )、(探花 )。

        24、我国古代四大书院指的是(白鹿洞书院)、( 岳麓书院)、( 石鼓书院)和( 应天府书院)。 25、《赵氏孤儿 》是最先被介绍到欧洲的中国戏剧。

        26、古代的“狼烟”据说是将(狼粪 )掺入柴草中点燃形成的烟,这样的烟遇风不散。27、玉器在中国古代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内涵,古人用璧祭天,用(琮 )祭地。

        28、我国确定的历史纪年原本从公元前(841 )开始,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推算将之大大提前,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推算,我国确定的历史纪年从公元前(2070 )年开始。29、清代书法家(刘墉 )被称为“浓墨宰相”,他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但主要是因为关于他的民间故事很多,了解其书法成就的人反而不多。

        30、唐宋八大家中,宋朝占了六个,分别是(欧阳修 )、(王安石 )、(苏洵 )、( 苏轼)、( 苏辙)、( 曾巩)。31、我国明代思想家辈出,其中,“心学”的代表人物是 陆王),“童心说”的提出者是(李贽 ),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是( 顾炎武)的名言。

        4.古代文学常识

        一、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 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27、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①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②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员。 ③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④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中国文学之最 1、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2、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3、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4、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5、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6、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7、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8、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9、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10、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1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1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1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1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1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1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1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1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19、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20、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21、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 22、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 23、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鲁迅的《呐喊》。 三、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四、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

        5.关于词的文学常识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

        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

        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词起源于民间,但在1900年敦煌石室打开之前,研究中很难见到民间作品。

        直到敦煌卷子中的词曲面世,才补救了这方面的缺陷。敦煌词曲数量很大。

        其中有温庭筠、李野(唐昭宗)、欧阳炯词共五首,其余为无名氏之作。作者范围广泛,多属下层,写作时间大抵起自武则天末年,迄于五代。

        其中最重要的抄卷是《云谣集杂曲子》,收词30首,抄写时间不迟于后梁乾化元年(911),比《花间集》的编定(后蜀广政三年,940),早出近三十年。所用词调,除《内家娇》外,其馀12调,《教坊记·曲名表》均有著录。

        其中有慢词,亦有联章体。 敦煌词创作的早期与作者成分来源的民间性,使作品从内容、体制到语言风格,都表现出这些初起的词,初步脱离一般诗歌的大文化系统,开始独立成体的过渡性特征。

        朱祖谋跋《云谣集杂曲子》云:“其为词拙朴可喜,洵倚声椎轮大辂。”可以用于对整个敦煌词的评价。

        [编辑本段]词的种类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曲子,曲词,乐府,乐章,琴趣,诗余,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

        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

        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运用韵较疏。 长一点的词还可以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

        词题 前人作词时加于词前的题目。词这种文学体裁初出现时,词调与词题基本上是合一的。

        后来,词的内容逐渐与词调脱离,光有词调不足以表明该词的内容,这才另加词题,这大约从宋代开始。如苏东坡的《更漏子》(词调名),外加《送孙巨源》,说明该词为何而作,这后者就是词题。

        [编辑本段]词 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

        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

        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

        6.关于语文文学常识的

        (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孩提是指二三岁之间,还在襁褓里的幼儿。

        也写成“孩抱”。《孟子·尽心上》中有“孩提之童”。

        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口是指十岁以下。《淮南子·汜论训》中有“古之伐国,不杀黄口”。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陶渊明《荣木诗亭》“总角闻道,百首无戍”。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杜甫《赠别》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大戴礼记》中有“束发而就大学”。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夹住,表示已经成年。《礼记》中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牡丹亭》中有“忽有一生,年可弱冠,风姿俊妍”。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论语》中有“三十而立”。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论语》“四十而不惑”。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论语》中有“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是六十岁。《唐诗纪事》中有“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有珠”。

        古稀是七十岁。杜甫有诗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人就因这句诗,称七十岁为“古稀之年”。 耄耋指八九十岁。

        《聊斋志异》中有“君无大贵,但得耄耋足矣”。 期颐指一百岁。

        《聊斋志异》中有“儿福相,君亦期颐,更何求”。避讳是为了表示对别人的尊敬,而改变原来的称呼,采用一种新的称呼。

        避讳的方式很多,比较常见的有改字法、空字缺省法、缺笔法。以同音字、同义字、近音字、近义字来代替应避讳的字,是最常用的方法。

        如秦朝为避秦始皇嬴政的讳,该“正月”为“端月”。晋代为避晋景帝司马师的名讳,改“师”为“帅”等等。

        帝王的称谓夏代帝王生时称“后”,死后称“帝”。后稷、后羿等的“后”,都是君长的意思。

        商代君主生前称“王”,死后称“帝”。在商代,“后”开始成为君主配偶的专称。

        周代君主称“王”。从周文王、周武王到周懿王,王号都是自称。

        谥法起于周孝王以后。谥号是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有褒贬之意。

        即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谥法有固定用字,如经天纬地曰文,克定祸乱曰武,布义行刚曰景,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

        战国中期以后,周王的权力日益削弱,威信已无。各国的诸侯相继称王。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国。他认为:“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而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决定将三皇、五帝的名号合一,自称“皇帝”。从此,皇帝一词就成为封建帝王的称号。

        秦王政还废除旧有的谥法,他自称“始皇帝”,子孙继位,为“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这就是秦王政被称为秦始皇的由来。

        秦朝灭亡后,谥法制度又被恢复。在古代,对皇帝不能直呼其名,否则就是大不敬,即使对前代帝王亦是如此。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真宗、元文宗等。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

《红楼梦》中一回林黛玉葬花记的歌词是哪个啊?

       枉凝眉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本是“红楼梦”书中第五回十二支曲的名字(不包括引子和收尾)。第五回乃是书中预言之笔,对于整部书起到很大的驾驭作用。因此,历代红学家对第五回格外重视。自然这十二支曲更是不能小觑,然而“枉凝眉”的曲意见解颇多。

       作品名称: 枉凝眉

       创作年代: 现代

        作品出处: 红楼梦

       作者: 曹雪芹

       目录

       简介

       红学百科名片

       由来

       典故

       发展

       内容原文

       说明

       注释

       鉴赏

       歌曲歌词

       百家讲坛

       相关评论

       曲谱简介

       红学 百科名片

       由来

       典故

       发展

       内容 原文

       说明

       注释

       鉴赏

       歌曲歌词

       百家讲坛

       相关评论曲谱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红楼梦》中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警幻仙子让人给贾宝玉演唱了十二首曲子,预示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其中第三首即是《枉凝眉》。 在87版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枉凝眉》由王立平谱成曲子,作为电视剧的主题曲,由陈力演唱。

       编辑本段红学

       百科名片

       红学主要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即对《红楼梦》的作者、版本、脂砚斋评以及“佚稿”的研究,才算是真正的红学。自《红楼梦》诞生的那一天起,红学的研究就开始了。脂批的作者脂砚斋等人可以说是最早的红学家。五四以后,胡适、俞平伯等用现代的考证方法来研究《红楼梦》,把红学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因此,人们把五四以前的红学称为“旧红学派”,而把胡适、俞平伯所倡导的红学叫做“新红学派”。二百多年来,红学产生了许多流派,有评点派、评论派、题咏派、索隐派、考证派等。

       编辑本段由来

       红学一词最早见于清代李放的《八旗画录》。其中记载:“光绪初,京朝上大夫尤喜读之(指《红楼梦》),自相矜为红学云。” 红学一词,开始出现的时候,带有半开玩笑的性质。据中国清代晚期李放《八旗画录》注记载:“光绪初,京师士大夫尤喜读之(指《红楼梦》),自相矜为红学云。” 民国初年,有个叫朱昌鼎的人,对《红楼梦》十分入迷。有人问他“治何经”,他对人家说,他所治的“经”,比起一般的经,少“一横三曲”。原来繁体字的“经”字去掉“一横三曲”,就是个“红”字。

       编辑本段典故

       “红学”一词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自清乾隆以后,社会上不少人热衷于研究“经学”,埋头钻研《易》、《诗》、《书》、《礼》、《春秋》等几部经书。在民国初年,松江县有个叫朱子美(昌鼎)的人,也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学者,不攻《四书》《五经》,喜读小说。自言“平生所见说部有八百余种,而尤以《红楼梦》最为笃嗜”。一天有个朋友来看朱子美,进门见他正埋头读书,便笑着问:“先生现治何经?”他答道:“吾之经学,系少一横三曲者。”朋友不解,他说:“无他,吾所专攻者,盖‘红学’也。”原来“经”的繁体字写作“糹巠”,“糹巠”去掉一横三曲正是个“糹工(红)”字,这个小故事流传开来,不久“红学”一词就约定俗成,成为研究《红楼梦》这门学问的名称。

       编辑本段发展

       红学的出现几乎与《红楼梦》的出现是同步的。也就是说,《红楼梦》尚未完成,红学就出现了。脂砚斋所作的评语,就是在《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中所作的。脂评牵涉到《红楼梦》的思想、艺术、作者家世、素材来源、人物评价,是标准的而且十分可贵的红学资料。

       编辑本段内容

       原文

       红楼梦曲·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终虚化? 枉凝眉

       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尽, 春流到夏!

       说明

       这首曲子写宝、黛的爱情理想因变故而破灭,写林黛玉的泪尽而逝。曲名《枉凝眉》,意思是悲愁有何用,也即曲中所说的“枉自嗟呀”。凝眉,皱眉,悲愁的样子。

       注释

       1.阆苑(làng yuàn 浪院)——传说中神仙所住的地方。仙葩(pā趴)——仙花。“阆苑仙葩”指林黛玉,她本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 2. 瑕——玉的疵斑。“美玉无瑕”指贾宝玉,他本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瑛,玉之光彩;琼瑛瑛瑶皆谓美玉);同时也赞他心地纯良洁白,没有那种儒臭浊气。 3.虚化——成空,化为乌有。戚序本误作“虚花”,变动词为名词;程式乙本改作“虚话”,变心事为明言;甲戌本经涂改;今从庚辰本。 4.“一个枉自”二句——一个独自悲叹唏嘘而无能为力(指黛玉),一个老是记挂着对方也白费心思(指宝玉)。很显然这里说的就是脂批所提示的宝玉后来获罪离家、流落他乡事。这一突然打击是促使黛玉死的主要原因。嗟呀,因悲伤而叹息。牵挂,在情况不明时对人的悬念。它与前面晴雯判词中“多情公子空牵念”的“牵念”以及后面写探春的《分骨肉》曲中“奴去也,莫牵连”的“牵连”意思相同。 5.水中月、镜中花——都是虚幻的景象。说宝、黛的爱情理想虽则美好,终于如镜花水月一样不能成为现实。 6.“想眼中”几句——曹雪芹八十回后原稿中有《证前缘》一回(靖臧本第七十九回批),写黛玉 枉凝眉

       “泪尽夭亡”。从多方面线索确知,“贾府事败”、“树倒猢狲散”的变故发生在秋天,所谓“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林黛玉因宝玉的获罪而恸哭,自秋至冬、自冬历春,她的病势迅速加重。“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还没有到第二年的夏天,她就用全部泪水报答了神瑛 侍者用甘露灌溉她的恩惠,实现了眼泪还债的诺言。故曲中所写“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并非泛泛之言。“秋流到冬尽”,程式乙本无“尽”字,为后人所删。有人以为此处无“尽”字更妥,笔者以为不然。即使从句式的音节上看,亦当有。

       鉴赏

       [1]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与续书中所写的完全不一样,在第八十回后的原稿中,黛玉之死与婚姻问题无关,她既不是死于外祖母及其周围的人对她的冷淡厌弃,或者在给宝玉娶媳妇时选了宝钗,也不是由于误会宝玉对她的薄幸变心(如果说这种误会曾经有过的话,也早已成为过去)。黛玉的“泪尽”,原因更重大、深刻、真实得多,那就是后来发生了对全书主题和主线起决定作用的大变故——脂批称之为“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的“贾家之败”(见庚辰本第十七、十八回批),它包括着获罪、“抄没、狱神庙诸事”(庚辰本第二十七回批)。这个突然飞来的横祸降于贾府,落到了宝玉等人的头上,也给了黛玉致命的一击。宝玉被迫出走,黛玉痛惜忧忿却无能为力,她为宝玉的不幸而不幸,因宝玉的受苦而受苦,她日夜悲啼,毫不顾惜自己,终至将她衰弱的生命中的全部炽热的感情化为泪水,报答了她平生唯一的知己。 黛玉之死非续书所写那样,证据甚多。第二十五回中凤姐一次当众与黛玉开玩笑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她还指着宝玉对黛玉说:“你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还是根基配不上?模样儿配不上?是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众人听了一齐笑起来,黛玉红了脸,不言语,连李纨都说:“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对于这段描写,读过作者全稿、已知人物将来结局的脂砚斋是怎样批的呢?他说:“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对?]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其不然!叹叹!”(甲戌本)庚辰本作“二玉之配偶,在贾府上下诸人,即观者、批者、作者皆为[谓]无疑,故常常有此等点题语。我也要笑。”作者自己对宝黛之成为配偶是否怀疑,看书人、批书人如何预料,我们都不必去管它,问题是这里说:“贾府上下诸人”“皆信定”宝玉、黛玉将来“是一段好夫妻”。试问:续书中施“调包计”的贾母、凤姐(还有以为作主的应是贾政、王夫人),他们在不在“贾府上下诸人”内?倘原稿也象续书那样写法,脂砚斋会不会说那样的话?可见,“岂其不然”——说二玉不能成夫妻,正是出于“贾府上下诸人”始料未及的原因。在上一首写宝钗的曲子中同时写了宝玉不忘死去的黛玉,在这一首写黛玉的曲子中只写了宝玉“空劳牵挂”,竟无一字涉及宝钗,这没有别的缘故,就是因为宝钗的终身寂寞与黛玉有关,黛玉的枉自悲愁与宝钗无关。 以续书所写《苦绛珠魂归离恨天》与此曲的后半对照,竟无一语能合。续作者为了在安排他自以为相当巧妙的情节时不至于遇到任何困难,就先使宝、黛这两个性情“乖僻”、不好对付的叛逆者,变成可以任人摆布的木偶人:一个无意中听说一句“宝二爷娶宝姑娘的事情”,就在“急怒”之下迷了“本性”;一个莫名其妙地失了玉便成了“疯颠”。于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时,“两个人也不问好,也不说话,也不推让,只是对着脸傻笑起来”(第九十回),然后各自走开。这样,就以“一个傻笑,一个也傻笑”代替了“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写黛玉死时,有“吐血”,有“晕倒”,有“喘气”,有“发狠”,有“回光返照”,有“浑身发冷”,有“两眼一翻”……就是没有流泪。倒是宝玉后来流了不少眼泪。这样,就使曲子的末句也非改写不可了。但是,说也奇怪,黛玉刚死,宝玉便“病势一天好似一天”(这时再不必担心他会执拗、反抗、向黛玉表白、使续作者为难了,倒是一直让他傻下去文章不好做),于是就让他到灵柩前去痛哭一场。到容许他清醒的时候,他什么都想起来了:“宝玉一到,想起未病之先(原文如此),来到这里,今日屋在人亡,不禁嚎啕大哭。想起从前何等亲密,今日死别,怎不更加伤感!……哭得死去活来”(第九十八回)。这就是所谓“病神瑛泪洒相思地”。然而,这样就使人更加糊涂了:难道曲子末几句是说宝玉的?难道黛玉所欠的“泪债”早偿过了头,现在反而要宝玉找还给她?她归离恨天如何向警幻交帐呢?难道能把宝玉的眼泪也算在内?倘若说宝玉的“牵挂”是指他婚后终不忘黛玉,那末另一个又如何还能“嗟呀”呢?倘若说曲子的末句是指黛玉平日总爱哭,那末她来到贾家已经多年,怎么说她的眼泪流不到一年就要流光呢?何况,我们也未见黛玉接连不断地天天流泪呀!八十回以前,她眼泪流得最多的也还是因为宝玉被贾政打得半死、吃了大苦头的那一次。那一次黛玉为宝玉整天“抛珠滚玉”地流泪,正是为后来流更多的眼泪伏下的重要一笔。 枉凝眉

       曹雪芹写黛玉“还泪”的原意,在第三回脂批中说得最清楚。宝、黛初见时,一个因对方没有通灵玉而狠命摔玉,骂这玉“连人之高低不择”,一个则因之而流泪,说“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这里脂批说:“这是第一次算还,不知下剩还该多少!”“应如些非伤感,还甘露水也。”指出了黛玉这种“体帖”、“知己”的心思和痛惜其自毁而引咎自责的落泪,就是“还债”。戚序本保存的一条脂评更点出它对整个悲剧的象征意义:“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余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情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悲乎!” 所谓“离恨”,实即愁恨、怨恨、憾恨。石头有被弃置的憾恨,黛玉也有被收养的身世之感,但她的泪偏“不自惜”而落,作为宝玉的“知己”,这种“千方百计为之惜”,就是“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的原因,也即所谓“春恨秋悲皆自惹”。这说得还不清楚吗?批书者若未读过八十回以后的原稿,是无从这样说的。眼泪“至死不干”,正合曲中之所言;自身“万苦不怨”,才称得上真正的“报德”。袭人劝黛玉说:“姑娘快休如此,将来只怕比这个更奇怪的笑话儿还有呢。若为他这种行止,你多心伤感,只怕你伤感不了呢。”清蒙古王府本《石头记》脂批说:“后百十回(原稿回数)黛玉之泪,总不能出此二语。”这就更无疑地证明黛玉最后是为宝玉“不自惜”的“这种行止”所闯的祸而流尽眼泪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宝玉才终身不能忘怀他唯一的“知己”。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想起了借阅过曹雪芹抄本《红楼梦》的明义来,他为小说题过二十首绝句,末首说:“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青蛾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就算明义看到的也只是八十回的本子,但他也完全有可能从作者或其亲友中打听到后半部情节的梗概,我们只要稍加思索就不难明白,诗中用获罪被拘因而不能保全“青蛾红粉”的石崇的典故,指的是什么了。此类证据还很多。 总之,《红楼梦》的情节发展根本没有落入“梁祝”故事的窠臼,更不是要表现什么“三角”关系。它始终是把悲剧的产生与封建大家族败落的原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原稿中,描写这种风雨骤至的大变故的发生必然是惊心动魄的一幕,而作者倾注了最大热情的宝、黛这两个人物的精神面貌,定会在这场可怕的狂风暴雨的雷电闪光中被照亮,其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决不亚于作者描写睛雯的“抱屈夭风流”和宝玉的“杜撰芙蓉诔”,因为写晴雯之死的字只不过是为了写黛玉之死的更重要的文字罢了。这一点,脂批说,“试观《证前缘》(原稿写黛玉之死)回、黛玉逝后诸文,便知。”(靖藏本第七十九回批)然而可惜,我们已不能看到这样的精彩的文字了!这部伟大的小说成了残稿,这实在是我国文学史上无可弥补的损失。

       编辑本段歌曲歌词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终虚化? 啊......啊...... 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 春流到夏! 啊......啊......

       编辑本段百家讲坛

       刘心武在《百家讲坛》之妙玉排序之谜里讲到过,强调了电视剧错了。 这首曲是专门说宝玉,湘云和妙玉的。 但刘心武先生也只是猜测。 湘云 妙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宝玉: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传统的看法认为,这首曲子说的是宝玉和黛玉,歌颂了宝黛之间纯洁无暇的爱情。 有关黛玉的词句:阆苑仙葩 枉自嗟呀 水中月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为何心事终虚化 有关宝玉的词句:美玉无瑕 空劳牵挂 水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最后一句,也反映了黛玉泪尽而逝的结局。

       编辑本段相关评论

       在太虚幻境,警幻仙姑让十二个舞女上来,为贾宝玉演唱新制《红楼梦》十二支曲,并让他边听边看原稿,但书上开列出的唱曲,并不是十二支而是十四支,也许,是把开头的“引子”和最后的“收尾”不予计算吧?这倒不是什么太大的令人疑惑处,最令人费猜疑的,是“引子”后的头两曲,特别是第二曲“枉凝眉”。 去掉“引子”和“尾声”的十二支曲,按一般读者的推想,应该是恰好给金陵十二钗的 每一钗分别安排一曲,但细读这十二支曲,就发现从第三曲起才是一曲概括一人的命运,依次是元春、探春、史湘云、妙玉、迎春、惜春、王熙凤、巧姐、李纨、秦可卿。第一曲“终身误”,一般都认为是将林黛玉和薛宝钗合起来说,而且是以贾宝玉的口气来咏叹,是否一定应如此理解,其实也还有商量的余地,不过我以为这样理解大体上是过得去的。第二曲“枉凝眉”,也是以贾宝玉的口气来咏叹的: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去掉这一曲,十二钗也都涉及到了,那么,非安排这一曲干什么呢?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二版)是这样注解的: 曲名意谓徒然悲愁。曲子从宝黛爱情遇变故而破灭,写林黛玉泪尽而死的悲惨命运。阆苑仙葩:指林黛玉。阆苑:神仙的园林;仙葩:仙花。美玉无瑕:指贾宝玉。 乍看似乎说得通,但细加推敲,问题就来了。流泪当然可以联想到林黛玉,但《红楼梦》全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不能仅从“泪珠儿”就判定为说的只是林黛玉。第三回写黛玉进京到荣国府见到贾宝玉已是隆冬,凤姐出场穿着银鼠褂,贾母交代说:“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林黛玉的“还泪”应从这个冬天开始,不是从秋天开始的。“阆苑仙葩”是指林黛玉吗?第一回中交代,“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那是林黛玉在天界的真形;“灵河岸”固然可说是“阆苑”,但仙草却绝对不能等同于仙花即仙葩。贾宝玉固然是衔玉而生,但第二回甫出场就有两阕《西江月》概括他的秉性,“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美玉无瑕”从来不是他的“符码”。因此,我以为上述的那条注解是错误的。 如果按上述注解理解,那么在十二支曲中,第一支里林黛玉已经跟薛宝钗合咏了,这第二支又再单咏她一遍,她虽是重要角色,这样的安排在布局上似乎也欠均衡。 我曾撰《太虚幻境四仙姑》一文,分析出第五回里警幻仙姑引见给贾宝玉的四位仙姑,所取的名号绝非闲笔偶设,而是有深意寓焉,实际上分别标志着在贾宝玉生命里给予他重大影响的四位女性,其对应关系为:痴梦仙姑——林黛玉;钟情大士——史湘云;引愁金女——薛宝钗;度恨菩提——妙玉。依此思路,可以悟出,《红楼梦》十二支曲里,有资格被合咏的,也应是这四位女性。“终生误”是林、薛二钗的合咏,“枉凝眉”则是史、妙二钗的合咏。 “一个是阆苑仙葩”,这分明说的是史湘云。“天上人间诸景备”、“谁信人间有此境”、“ 枉凝眉

       仙境别红尘”,把大观园比作“阆苑”,非常贴切;而在关于大观园后来命名为怡红院的那处庭院的描写中,曹雪芹郑重其事地写到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我们都知道《红楼梦》里以花喻人时,总把史湘云喻为海棠花,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大家挚花签,湘云挚出的那根上画着一枝海棠,题着“香梦沉酣”四字,签的另一面上是一句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我们又都知道湘云的丫头名翠缕。“丝垂翠缕,葩吐丹砂”的“阆苑仙葩”只能用来说史湘云而不可能用来形容林黛玉。 “一个是美玉无瑕”,这分明说的是妙玉。《红楼梦》里的“玉”很不少,第二十七回凤姐问红玉名字,她回答后,凤姐将眉一皱,把头一回,说道:“讨人嫌的很!得了玉的益似的,你也玉,我也玉。”在书中所有的“玉”里,明文其“美玉无瑕”的只有妙玉。贾宝玉在太虚幻境偷看的册页里,妙玉的那一页“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玉本无瑕,而惨遭荼毒;《红楼梦》十二支曲里又专门有一曲“世难容”说妙玉最后是“无瑕白玉遭泥陷”,跟点出了史湘云是“丝垂翠缕,葩吐丹砂”一样,如此明白地点出了妙玉是“美玉无瑕”,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硬说那是指贾宝玉呢? 那么,这支“枉凝眉”曲,究竟在暗示着怎样的人物关系与命运轨迹呢?将其分拆开来: 贾宝玉针对“阆苑仙葩”史湘云的咏叹是: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上他(当代年轻读者须知,“她”字是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时期才创造出来的汉字,那以前无论男性女性的第三人称均写作“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是水中月…… 贾宝玉针对“美玉无瑕”的妙玉的咏叹是: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镜中花…… 综合起来的感叹: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根据书里前八十回的伏线暗示、脂砚斋评语,以及“红学”探佚的成果,不难对这一曲作出通透的解读。 在《红楼梦》八十回后,贾家彻底败落,贾宝玉一度羁狱,后来流落江南,竟意外地与史湘云重聚,并结为夫妻。在前八十回里,我们可以看到宝玉与史湘云之间的亲情与友情甚笃,但他们之间似乎并无夫妻缘分,所以一旦在危难中邂逅结合,难免有“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上他”的“嗟呀”;真好比“寒塘渡鹤影”,堪称是“水中月”的境界——美好过去全成幻影,面对的是万分险恶狰狞的悲惨现实。当然,这只是大概而论。其实在前八十回里,除了这首“枉凝眉”中埋伏着暗示,第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也很可能是在暗示贾宝玉和史湘云最后“白头偕老”:史湘云的金麒麟,本是与王孙公子卫若兰的金麒麟为一对,他们也确有一段姻缘,但到头来卫若兰的金麒麟辗转到了贾宝玉那里,“因麒麟”绾合而终成眷属的,是宝湘而非他人——不过这暗示在前八十回中实在太隐晦了,所以要把它座实,还需另撰专文讨论。 在《红楼梦》八十回后,妙玉的遭遇绝非高鹗续书所写的那样。按曹雪芹的构思,八十回后贾宝玉会在瓜州渡口与妙玉邂逅,妙玉并促成了他与湘云的重逢结合。贾宝玉一贯看重妙玉,珍重妙玉与自己之间的心灵默契,但妙玉最后在恶势力逼迫下顽强抗争、同归于尽,使贾宝玉不禁有“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的感叹,他对她“空劳牵挂”,竟不能将她解救,那美好的形象,如镜中花,可赞美而无法触摸。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咏妙玉的专曲“世难容”里,最后一句是“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许多人把“王孙公子”理解为贾宝玉,似乎是妙玉后来与恶势力抗争到底同归于尽,使得贾宝玉爱情失落,感叹自己没能跟妙玉结合,这是大错的思路,不仅误解了妙玉,也丑化了贾宝玉。其实,在《红楼梦》第十四回里写到参与送殡的人士,有这样的明文:“……余者锦乡伯公子韩奇,神武将军公子冯紫英,陈也俊、卫若兰等王孙公子”,冯紫英在前八十回里有不少戏,卫若兰在脂砚斋批语中因金麒麟被郑重提及,考虑到曹雪芹下笔时几次将史湘云、妙玉并提,则对妙玉“叹无缘”的公子,很可能就是陈也俊(注意:他排名还在卫若兰之前,这绝不是一个随便出现一下的名字),只是因为八十回后真本失传,因此我们难以考据有关妙玉和陈也俊那隐秘关系的详情罢了。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贾宝玉吟出“池塘一夜秋风冷”的句子,可见八十回后开始的大悲剧正是从秋天起始的,“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意味着八十回后所写的,正是那样的一个时序下的一年,而到那一年的秋天,也就欲哭无泪,整个儿是个“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肃杀景象。

最火的车载dj是哪首歌?

       林黛玉葬花辞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依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依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丧?

       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诗词鉴赏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

       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

       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

       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

       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

       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

       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

       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

       、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曾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

       重要线索。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

       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日:‘先生身非宝主,何

       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玉兄之后文再

       批。’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散停笔以待。”值得注意的是

       批语指出:没有看过“玉兄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

       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毫无疑问的当然是

       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

       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

       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

       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

       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这一点,我们从作者的同时人、极可能是其友人的

       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得到了证明。诗曰;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

       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

       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以前,我们还以为明

       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现在看来,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

       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

       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我们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象“聚如春梦散

       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王

       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

       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上面所

       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

       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

       丝绳再接续起来。试想,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

       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是多么的不同!倘若一切

       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宝玉已有他属,试问,起

       黛玉“沉痼”又有何用?难道“续红丝”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不成?

        此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

       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

       ,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

       ,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

       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无疑。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

       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

       ,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

       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

       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

       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现在,倘作谶语看,就

       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已垒成

       ”,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象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

       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

       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这样,

       “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

       ,正是完全切合的。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

       先有金钏儿,后有晴雯,终于轮封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

       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一别秋风又一

       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

       ,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

       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

       ),虽然还有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又怎能弥补他

       “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呢?“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

       人去梁空巢也倾!”难道不就是这个意思吗?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

       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但此诗与宝黛悲剧

       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大概不是主观臆断吧;其实,“似谶成真”的诗

       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

       。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象是她对自己

       “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

       )。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

       关系弄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

       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

       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

       类为人熟知的诗句还不足以借取利用吗?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

       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

       》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难道还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吗?

       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

       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

       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当然,《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它

       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

       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

       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

       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我们同情林黛玉,但同时也看到这种多愁善感的贵

       族**,思想感情是十分脆弱的。

       咏白海棠诗六首

       最火的车载dj:《大约在冬季》。

       《大约在冬季》是齐秦演唱的一首歌曲,由齐秦作词、作曲,收录于1987年2月18日发行的专辑《冬雨》中,是齐秦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歌曲是八十年代流行一时的台式作品,隽永而深植人心的情歌,华语流行乐坛最经典的浪漫约会。不仅委婉动听而且流传度广泛,无论旋律、歌词、还是创作背景,《大约在冬季》都是一首让人动容的歌曲。

       这首歌唱惜别深情,叹相会无期,把恋人离别在即的那份依依难舍的复杂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歌中说不完的别离凄迷,唱不尽的真情之意,让人为之感动。

       陈志远的编曲很见功力,他能给齐秦个性十足的音乐涂抹上更合适大众接受的外形。《大约在冬季》被陈志远编曲后既保留了歌手原汁原味的音乐味道,又有着更平易近人的样子。80年代末的时候,这首歌的MTV在电视上反复播放,齐秦的长发和紧身裤的叛逆形象从此深入人心?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石头记歌词”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