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帕格尼尼练习曲

2.林俊杰和朗朗合作的那首歌

3.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的作曲背景

4.钢琴最高难度的曲子

帕格尼尼大练习曲_莫扎特小夜曲钢琴曲

六级左右

《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 1934年,俄国作曲家、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用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最后一首的主题,创作了钢琴与乐队的变奏曲。有关这部作品的创作经过,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佳话:有一次,拉赫玛尼诺夫与他的好朋友、俄国著名钢琴家莫伊赛维奇共进晚餐。两人都是大名鼎鼎的钢琴家,席间,他们谈及《帕格尼尼狂想曲》中第二十四变奏曲的演奏方法。这段音乐以和弦跳音写成,技巧极高并很难演奏。拉赫玛尼诺夫正搔首踌躇如何表现音乐,侍者送上一盘饮料,不过他却无心品尝。莫伊赛维奇笑道:“欲使跳音得心应手,何不饮用薄荷奶油?”拉赫玛尼诺夫停下思考,顺手取了一杯,一饮而下。随后坐到钢琴前弹奏起来,刚才想不通的弹奏方式,仿佛一下子全部开窍,弹奏得完美无瑕。自此以后,拉赫玛尼诺夫每次上台演奏此曲,必先饮薄荷奶油一杯。因此,这首曲子也叫《薄荷奶油变奏曲》

帕格尼尼练习曲

不能。小是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音乐性很强,难度较小,参加较为正式的艺考,演奏完整流畅,技术娴熟,音准、节奏准确时是能拿高分的。高分意思是分数很高,比如某门科目成绩达到95分左右。

林俊杰和朗朗合作的那首歌

帕格尼尼是一位著名小提琴家,他作过《二十四首随想曲》,后来李斯特从这个曲集中选取了五个旋律,又从帕格尼尼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中选了一个旋律,将那六个旋律作为主题分别作了六首变奏曲式的钢琴练习曲,组成了一个钢琴练习曲集,难度非常大,有时也叫“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集”,一直广为流传,至今是高级音乐会上经常被演奏的曲目。

p.s.那六首中只有第三首有名字,剩下的都无名字。第一首根据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随想曲》第五、第六首改编而成,第二首根据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随想曲》第十七首改编而成,第三首根据帕格尼尼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终曲“模仿钟声的回旋曲”改编而成,第四首是《二十四首随想曲》中第一号的移入,第五首根据《二十四首随想曲》第九首改编而成,第六首根据《二十四首随想曲》第二十四首改编而成。你所说的玛捷帕、等都是李斯特十二首钢琴超级技巧练习区里面的,不是这六首里面的。朗朗演奏的那个第三首是普罗科菲耶夫Op.83的第三乐章(Op.83是他的第七钢琴奏鸣曲)。

还有什么不懂可以问我。

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的作曲背景

林俊杰和朗朗合作的那首歌是《灵魂的共鸣》。

《灵魂的共鸣》的歌曲伴奏是由《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的第二十四首改编而来。原来的《帕格尼尼大练习曲》有24个章节,展现24个变奏,林俊杰的改编版本为第25章《灵魂变奏曲》。

这首歌曲是林俊杰首次与郎朗合作。林俊杰从小就学古典音乐,郎朗平时也会听流行音乐,两个人在一起时会聊很多。林俊杰欧洲旅游的时候,在维也纳看郎朗的演奏会,然后两人一起吃饭。既然有这样的默契,两人决定做一个有意义的作品。

于是林俊杰与郎朗携手演绎了这首《灵魂的共鸣》。对于这次与郎朗的合作,林俊杰表示郎朗很有自己的想法,歌曲最后一段的钢琴独奏郎朗不只是完全听林俊杰的,而是放入自己的东西,有一个共鸣。

《灵魂的共鸣》歌曲鉴赏:

《灵魂的共鸣》将古典与流行大幅整体贴合,电子节奏踩上古典音乐本不露白的连贯关节,在可听性与艺术创作性上均得到加分。歌曲以紧凑的旋律揭开序章,歌词将古典和现代融合交错,大气填写超时空的交响曲,游走历史、轮回与文艺复兴。

《灵魂的共鸣》是直接跳脱出来的抓耳,郎朗的钢琴节奏踏浪而来,密集的如海啸排山倒海,想象得出手指在琴键上的翻飞,这犹如风口浪尖的节奏与林俊杰的饶舌相得益彰,又好在歌曲B段是弦乐跟上,不然密匝的节奏会让人吃不消。林俊杰的音是惊喜之一,末尾的钢琴outro是惊喜之二。

钢琴最高难度的曲子

1831年,帕格尼尼到巴黎演出,李斯特被帕格尼尼的的演奏技巧迷住了。他怎么能在四根弦上玩出这么多的花样?怎么能制造出如此复杂而美丽的音响?

音乐会后,李斯特便凭记忆弹奏帕格尼尼的作品,想方设法在钢琴上实现那种种美妙的音响。几日后,李斯特弹奏了几个音乐片段给他的朋友听。朋友们惊讶的发现,他已经把帕格尼尼的花样成功地移植到了钢琴上,使这件乐器发出了前所未有的音响。柏辽兹说“使人重新认识了钢琴”,称这是了不起的开拓。这开拓是在帕格尼尼的鼓舞下完成的。帕格尼尼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单纯的音响,而是一种新思路。李斯特敏锐地抓住了帕格尼尼艺术的创新本质,在钢琴领域拓展了音响和表现力的可能性。这一行动是真正具有启示意义的,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李斯特的研究成果于第二年正式亮相于众,这就是《钟声大幻想曲》,根据帕格尼尼的b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主题而作。李斯特在这个轻盈可爱的主题上作了一系列变奏,演奏技巧让人眼花缭乱。 钢琴的意义彻底改变了,它变成了一支管弦乐队,一个包罗万象的小宇宙。

这部《钟声大幻想曲》是李斯特的心爱之作,它修改过数次,后来又把它编入到1838年的钢琴曲集《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之中。

钢琴最高难度的曲子是《钟》。

《钟》是李斯特借鉴帕格尼尼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的主题改编发展而成的。这是李斯特众多钢琴作品中最经常在音乐会上被演奏的代表作之一。乐曲基本上用三段体曲式。由于运用了多次主题变化和反复,因此也具有变奏曲和回旋曲的特点。

1834年李斯特用意大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帕格尼尼《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钟声回旋曲”)的主题写成一首钢琴幻想曲,后来成为《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作品67)中的第三首,题作《钟》。

《钟》的来源:

据记载,1831年3月李斯特在巴黎听了帕格尼尼的音乐会之后,对他精湛高超的创作和演奏技艺惊叹不已,决心要成为钢琴上的帕格尼尼。第三年他创作了全名为《依据帕格尼尼的“钟”而作的华丽的大幻想曲》。

《钟》即以此曲为基础而写成。乐曲基本上用三段体曲式。由于运用了多次主题变化和反复,因此也具有变奏曲和回旋曲的特点。

乐曲一开始,经过简练的前奏,很快在高潮音区出现了“钟的主题”钢琴高音区清脆悦耳的音色和泛音奏法形成短促有力的音响,组成了一连串生动逼真的小钟的鸣响。由于钢琴高音区的音色比小提琴更易于模仿钟声,因此钟声的效果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