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表演_木偶表演系是学什么的

       现在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木偶表演的问题,希望我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有关于木偶表演的问题,我们开始谈谈吧。

1.“平阳木偶戏”,你了解多少呢?

2.全民热遗 千年传承,看一场泉州提线木偶戏--指尖上舞出百态人生

3.木偶戏怎么唱

4.漳州布袋木偶戏的表演艺术

木偶表演_木偶表演系是学什么的

“平阳木偶戏”,你了解多少呢?

木偶戏 有戏曲之祖之称,源于秦汉兴于唐宋,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魅力,千百年来经久不衰。 平阳木偶戏? 于2008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不仅是平阳文化品牌,还是温州市文化塑造四大品牌之一。

        历史回顾

        ? 平阳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木头戏,是浙江省温州市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 平阳木偶戏是以提线木偶为主,布袋木偶、杖头木偶、人偶为辅,四位一体的综合木偶艺术。 其民间班社众多,活跃于集镇乡村、广场庙会,演绎着古今生活百态,表演形式独特,活泼多样, 唱腔兼唱高、昆、徽、乱、时、滩六种声腔,语言兼唱官话、瓯语与闽语, 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也具有很高的 观赏性与研究价值 。

        ? 《平阳县志》记载:“北宋宣和到南宋绍熙(1119-1194)年间,南戏在温州形成之时,平阳戏剧活动就比较活跃。”这其中就包括木偶戏。 明清之际,平阳木偶戏已相当盛行 ,在发展过程中与南戏相互借鉴,从最初的歌舞表演逐步走向较完整的故事情节演绎,剧目、曲牌及表演等也逐渐走向完善。清末民初,平阳民间有100多个木偶戏班社,其中最著名的擅长提线木偶戏的班社是“乐声社傀儡公班”,以著名艺人许仁都为班主;布袋戏著名的艺人有渔塘的陈友三、山门的郑志敬、腾蛟的黄昌俭等;药发木偶以南雁镇卓乃钟一家四代最为有名。可见平阳木偶戏鼎盛,故早有 “木偶戏之乡” 之称。

        木偶戏种类

        ? 从木偶戏的种类看,平阳县共有 提线、布袋、杖头、人偶 和 药发 等木偶戏。

        发展历程

        ? 平阳木偶剧团 创建于清末民初(1919),是目前 浙江省唯一的专业木偶剧团 。建国后曾多次晋京和出国交流演出,在海内外具有一定影响。1953年,经县考核选拔新民(前身为乐声社傀儡公班)、天然、和平三个木偶剧团为县属专业剧团。1954年,新民木偶剧团首次晋京汇报演出《断桥》,由著名老艺人许家卿操作白娘子,许家銮操作青儿,张增周操作许仙,文化部领导和专家在观看演出后,称赞了他们的演艺,自此平阳木偶戏名振京华。

        ?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平阳木偶剧团走改革创新之路 ,实现了 以提线为主,集布袋、杖头、人偶为一体 的同台演出,将木偶戏的表演 由单一型变为综合型 , 由平面型变为立体型 ,在多部剧目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81年,县木偶剧团排演儿童剧《时针飞转》,晋京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会演,轰动京华,并为全国人大、政协会议汇报演出。1992年,平阳木偶剧团第三次晋京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会演,演出《水漫金山》,荣获13项大奖。2002年,平阳木偶剧团受法国金棕榈文化交流协会的邀请,带着《老猴与小猴》《跑城》等节目在巴黎、亚眠、隆沟、卡蒙、阿尔贝、索姆等省市交流演出20多场,受到广泛赞誉,被称为“东方神奇的艺术”。2017年,在第26届扎达尔国际木偶艺术家和木偶剧艺术交流活动上,《闹花灯》《耍猴》《智斗》等11个经典木偶小品逐一登台,技惊四座,惊艳全场,树立起平阳木偶的金字招牌。

        保护措施

        ? 为了加强对平阳木偶戏的保护,平阳县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如将平阳木偶戏保护传承中心由差额拨款集体事业单位转为财政全额拨款全民事业单位,同时加大对剧目建设和下乡公益演出的经费投入,重视平阳木偶人物造型的开发生产,加强木偶剧团演艺队伍建设,解决木偶剧团演职员人才短缺的问题等等 。平阳木偶戏保护传承中心则加强自身建设,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激活剧团人员的工作活力。该中心不断创作优秀作品,积极参加各类重大赛事展演,广泛开展公益性送戏演出活动(每年达150多场)。该中心还积极创新,建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 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比如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办木偶表演与木偶造型设计人才班,面向全国招收学生,并开办平阳木偶戏暑假、寒假培训班,为上海戏剧学院木偶系学生进行木偶基本功、瓯剧唱腔等内容的授课和培训,同时还派教师到上海戏剧学院授课。同时 加强对传统经典的挖掘工作,通过邀请老艺人口述剧本,整理具有参考借鉴价值的传统手抄本剧本,并广泛征集民间有价值的剧目手抄本,进一步扩展了木偶戏保护外延。

        看完这篇文章,你对 “平阳木偶戏” 有多一点了解吗?

        感谢阅读!

        资料来源?/item/平阳木偶戏/9109845?fr=aladdin#4

全民热遗 千年传承,看一场泉州提线木偶戏--指尖上舞出百态人生

       《偶剧》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日本的传统爱情故事。

       经验主义告诉我们,西方导演染指东方题材向来吃力不讨好,不是 过于故弄玄虚就是过于肤浅,马屁拍不进不说,还常常落得个饱受讥讽的下场——不过,这一古老定律居然在神奇的Purves先生身上失效了!

       木偶剧是由演员操纵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又名傀儡戏。木偶作为戏剧性的表演出现在汉代,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木偶剧:由演员操纵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又名傀儡戏。木偶作为戏剧性的表演,出现在汉代。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 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

木偶戏怎么唱

       不曾到过的地方曾听你说值得一去,本不在行程中的行程因为朋友的一句邀请就速度的买了车票,开启了 泉州 三日之行。对于 泉州 ,是不知晓什么的,看过一段宣传片,读过几篇游记,隐隐约约的记得有开元寺,有西街,还有一座老子的石头像,这应该就是自己要去看的地方,在车上的时候这样计划着。只是当踏出火车站的时候,感觉老天爷不友好的下着雨,顿时有些沮丧,看来又是几日发霉。几天的游玩下来,对于在这里看到的提线木偶戏记忆深刻,当时一个劲的拍照片,同时也被现场表演者的功力和唱腔折服,虽然对于闽南语的唱腔内容一无所知。

       说起木偶戏,特地去查看了一番,可以说木偶戏的种类挺多,也有聚居地的状态分布。泉州提线木偶戏就是其中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分类,其他还有晋江布袋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辽西木偶戏、临高人偶戏、邵阳布袋戏、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川北大木偶戏、石阡木偶戏、郃阳提线木偶戏、泰顺药发木偶戏几个地方。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又称“丝戏”现在叫做提线木偶戏,民间还俗称嘉礼。主要流传在闽南地区的传统戏剧,作为古老的传统木偶戏之一, 历史 传承悠久,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从起先作为一种宗教的戏剧,到慢慢配上戏文说唱成为一种戏剧,经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

       提线木偶戏表演时,只见艺人十指用线牵引着木偶表演着不同的动作,通过手中那一根根的细线来精确的操控着木偶的身体、四肢,头部还有衣服和用到的道具。如果仔细观察应该不难发现,这样的细线密密麻麻很多,基本线位有16条,复杂时多达30条以上,包括头钉线2条、胸坎线、后背线各1条、手线10条、脚线2条,才可使木偶完成俯仰、作揖、握手等动作。

       感觉只是区分每根线控制哪里都要记上好久了,更何况还要在短时间内娴熟的操纵木偶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真的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想要表演好这一项,真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看似简单的一个抬头跺脚转身,都不知道他们幕后练习了多少遍。

       这次看到的表演者都是清一色的年轻人,听艺术团的副团长说他们都是特别喜欢提线木偶戏表演,也都非常刻苦的练习,尽着自己的最大努力传承这样已有千年之久的民间艺术。

       傀儡戏分为“生、旦、北(净)、杂”四大行当,古城“四美”。傀儡戏班社也叫做“四美班”。现在古泉州提线木偶戏台的布质帘幕上都有“顷刻驱驰千里外,古今事业一宵中”的对联和“内帘四美”的横批,在这里当然也看到了这样的对联。

       早年的泉州, 娱乐 生活相对匮乏,街头巷尾,但凡搭起戏台,总能吸引大批民众扶老携幼争相观赏,提线木偶戏就以其幽默逗趣的风格及艺人们手上了得的功夫深受民众欢迎。

       现在,家门口的街坊早已熟知了这门艺术,千里迢迢赶来一睹提线木偶风采的游客也逐渐多了起来,在位于泉州通政巷的木偶剧团旧址,上至庞眉白发的老人,下至牙牙学语的幼儿,从一张张绽放的笑脸上,你不难看出人们对提线木偶戏的喜爱。

       从2016年7月1日开始,每周二、四、六、日下午四点到五点在通政巷木偶剧院都会有一个小时的公益演出,演出前,泉州木偶剧团副团长都会向大家介绍起古城泉州的灿烂文化。比如讲到开元寺的传说等等,都会让来泉州游玩的人更深入了解泉州的文化。木偶戏的唱腔都是闽南语,外来游客自然是听不懂,好在舞台边上有字幕,不过还是方言有味道,如果换成普通话的话有少了感觉。这里的公益演出有好几个表演,比如《小和尚下山》、《钟馗捉鬼》、《驯猴》等等,剧院虽然不是很大,但是位置基本是座无虚席的。

       此外,泉州提线木偶戏《四将开台》登上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舞台,联合国晚会舞台,央视频道都曾出现它的身影,还有很多其他地方不断上演着这样悠久的民间表演艺术。

       木偶的制作可以说是非常精细的,据说泉州市木偶剧团的木偶都是出自一个师傅之手,泉州木偶大致有一道这样的工序:开坯、定形、粗刻、细雕、裱纸、磨光、补隙、刷泥、粉彩、开脸、盖蜡......不可谓是繁多的步骤才能有一个活灵活现的木偶诞生。

       这样看来制作一个木偶出来都需要很久的工时和耐心,还要制作人的技术过硬。加上表演时表演者娴熟的操作和幕后唱腔配乐团队,尽管一个小小的舞台,只有几分钟的表演,却是需要幕后种种的努力来支撑。传承一千多年也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时间:周二、四、六、日下午四点到五点

        地点:在通政巷木偶剧院(记得提前去,不然要站着看了)

漳州布袋木偶戏的表演艺术

       木偶戏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2006年5月20日,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偶戏的由来

       中国木偶艺术,是中国艺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技艺精巧。中国木偶真正成为艺术,还在它的戏剧特征。人以木偶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木偶艺术是借助木偶为表演媒介的。木偶是如何产生的,迄无定论。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奴隶陶俑(商代,前16世纪初至前11世纪),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有了木俑(其中包括部分“乐俑”)。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发掘出的乐俑、歌舞俑,工艺、种类和造型水准较前朝又有很大进步。这便是最初的木偶,它经历了一个由工艺到表演的变化过程:由祭仪而成了喜庆娱乐活动的一种方式。

       木偶戏角色大致与戏曲相同,有生、旦、净、末、丑各种行当,加上特有的飞禽走兽。旧时操纵表演者仅设正、副手,一般为父子或师徒。正手除操纵木偶表演外,还兼唱、念、道白。副手只操纵木偶配合正手表演。舞台是2米长的“一字台”,正、副手面向观众,并排坐定,操纵木偶在台板上表演。正手还要能操纵生、旦、净、末、丑等不同脚色的表演,掌握各种行当的道白和唱腔的不同音色(声调)的技巧。木偶戏是以手掌支撑木偶表演,操纵演员必须练好“劈指”、“抖手”、“腕功”以及“臂功”等基本功。

       漳州木偶戏称为北派,北派木偶戏的特点是京剧风味,擅演武打、短打戏,动作轻快灵活,善于刻划鲜明的人物性格,音乐性强,富有节奏感,木偶全身都有动作。 有千年艺术历史积累的布袋木偶戏,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布袋木偶长约一尺(30厘米),以五指操纵。食指套入头颈,为主干;拇指、中指分别为左右臂,掌为躯干。演员左右手可以同时套上两个木偶,表演两个不同角色的人物形象。

       人类的手指是全身最灵巧的肢体,所以操纵起布袋木偶,更是得心应手,在表演人物、动物上,能惟妙惟肖地展示角色的内在与外形,达到神形兼备,灵活十分;其速度力量、轻重缓急,行动节奏都能表现得与人、兽酷似。所以,布袋木偶表演是最神奇的手指操纵艺术形式。 布袋木偶戏的舞台宽约两米、台面底板高约1.70米,纵深约2米左右。演出时,演员是套着木偶,举手于头顶表演的。

       传统的布袋戏舞台美术是由一桌二椅及假定性的布城、车旗等发展而来。木偶高仅8寸,舞台为6尺左右的“一字台”,表演区域很小(木偶、舞台的长度均按当时采用的市制计量,下同)。正副手坐在长板凳上,面前挂着一条用木框固定起来、中间缀上纱布的素幕,“隔帘说古”进行表演。左右有供木偶出入的垂帘。舞台外观设计讲究,框架用木制精雕细刻的各种古代人物和花纹图案构成。20世纪30年代,民间艺人徐年松首先在陈南田的戏班“新南福春”进行舞台美术改革,在表演区吊挂画有宫殿、公堂、花园的画布。这是漳州木偶戏最早的布景。

       1951年,南江木偶剧团郑福来和陈南田首创改“坐式”为“立式”表演,舞台表演区随着扩大,改为宽8尺、深3尺左右,并增加了边条幕。60年代,木偶增大为1尺至1.2尺,“样板戏”的主要人物大1.5尺;舞台长为16尺。以后又进行了多次调整。现剧团使用的舞台有三种规格:通用舞台长11尺,深9尺,下乡舞台长8尺,深7.5尺,出国专用舞台长9尺,深8尺;高均为3.3尺至3.6尺。1960年,龙溪专区木偶剧团赴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参加第二届国际木偶傀儡戏剧节,演出《雷万春打虎》和《大名府》,首次设计写实风格的专用景片,并结合使用投影幻灯机。

       1990年,《钟馗元帅》一剧的舞美设计,从剧情发展和表演的需要出发,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在整体形式上打破原有的舞台框架,在台板下又拓展一个距地面1.2米高的第二表演区;取消边条幕,用略带圆形的大天幕包含整个表演区的背景,使之成为前方后圆扇形空间。其次,采用流动性场景,缩短幕间换景时间,保持剧情发展的连贯性。第三,以观众的视觉设计场景,选择和戏剧动作有关的局部形象点缀环境,大胆采用景物的反透视法的设计方案,变观众的平视、仰视为俯视。该剧在福建省第十八届戏剧会演中获木偶布景设计奖。 漳州木偶戏音乐,原无独立、自成风格的声腔与乐调,一般均随当时当地流行的戏曲剧种。清中叶以来,音乐采用汉剧,民初改用京剧。芗剧兴起以后用芗剧演唱,或京、芗杂用。打击乐一直保持京剧的风格。其配曲采用套曲(牌)的办法。说白多用方言。

       20世纪50年代,推行剧本制,音乐开始根据剧目特点进行配曲,故有京剧、芗剧、民间音乐、儿童音乐、歌舞曲等各种乐调。漳州市木偶剧团因常有出国及招待演出的任务,对传统的折子戏,剧本、表演和唱白已完全定型,如《雷万春打虎》、《蒋干盗书》、《战潼关》等,仍采用京剧。全本戏、连本戏和部分语言生动的“坠仔戏”,采用通俗易懂的芗剧音乐。新创作的儿童剧、童话剧按儿童音乐的特点谱写,有的则吸收民间音乐以普通话演唱,如《伞和公文包的故事》、《姐弟俩》等。有的剧目,则同时有几种配音,《奇袭白虎团》就有芗剧、京剧和潮剧3个剧种的演出本,京剧和潮剧用录音带配演。参加省及全国会演和拍制影视片的全本戏,如《八仙过海》、《擒魔传》、《钟馗元帅》、《狗腿子的传说》等均以芗剧音乐为主,或以芗剧的曲牌为素材,进行创作加以延伸和扩展,间或采用儿童音乐。业余剧团则单一采用芗剧音乐。60年代以来,出国演出的剧目多改用录音带配演,少用现场演唱。

       漳州布袋木偶戏的配音有多种形式:一是角色配音:唱念具有。有普通话,也有闽南方言。二是音乐配音:有戏曲的也有歌曲的。以民族乐器为主。三是哑剧配背景音乐。这样的形式,决定的漳州布袋木偶戏形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其广度高于其他剧种。

       演出配乐有两种:一种是常用的录音带配音;一种是乐队现场演奏配音。乐队配音一般都在剧团所在地演出时用。大凡外出异地演出,都用录音设备配乐,演出队伍精干。

       布袋木偶,自古以来就是以“短、平、快”,“灵活、机动,节奏性强”的形式,立于艺术圣坛。随着时间的进程,社会形态的发展,漳州布袋木偶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表演将会出现音乐演奏从后台走向前台的表演形式。 布袋木偶,不言自明,木偶头是个脸谱式的,并且是神态凝固的表情。木偶雕刻师把剧目中的一个人物头像,雕刻成笑脸,那么这幅脸谱就要应付人物、剧情在瞬间中的不同表情变化。简而言之:木偶头刻的是一个笑脸,当要它表现哭泣时,它还是个笑脸。那么,写个最能体现木偶人的表演情节,是剧作家应该深入考究的。所以,木偶剧作家在创作时,不得不考虑这方面的问题。而且,要让剧目更贴近木偶艺术规律,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大名府》这出戏,之所以是极为符合木偶表演艺术规律的剧目。

       布袋木偶,众所周知,木偶是个“哑巴”。木偶不会说话。解决木偶的语言,让木偶说台词,只能配音。这是它的特色也是缺陷,也是它的优点。为木偶配音,天然合理。然而,就因为它是哑巴,所以就扬此短,为此长,让木偶剧演出哑剧也是一种最佳选择。

       布袋木偶表演艺术最擅长的是形体动作。动作是表演木偶,或者说是木偶形象的生命与灵魂。不动的木偶,是雕刻艺术。木偶动起来,就是表演艺术。只有木偶动起来,表演起来,才能显示木偶的神奇,这者更高境界的木偶艺术。并且,木偶的动作,又以表演高难度动作为最高艺术。把观众所认为不可思议的动作表演出来,就是征服观众。 漳州木偶头雕刻是木偶戏道具制作中的一门特殊技艺,属于民间工艺美术,它与漳州布袋木偶戏一起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漳州木偶头雕刻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泉州市及周边地区。漳州木偶的整体造型包括头、四肢、服装、冠盔等,木偶头雕刻仅指头部造型。作为戏曲舞台人物头像的雕刻,非常注重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夸张的造型、丰富的表情、类型化的处理方式是漳州木偶头雕刻的普遍特征。这一雕刻历来师徒相承,且以家族祖传的方式为主,一直流传至今而无中断。

       漳州木偶造型严谨,精雕细刻,彩绘精致,着色稳重不艳,保留唐宋的绘画风格,人物性格鲜明,夸张合理,并有地方特色。木偶头基本造型有生、旦、净、末、丑,又有神仙、鬼怪、动物,还有传统名剧的角色例如关公、曹操、《水虎传》的梁山好汉等,种类繁多。著名雕刻大师如徐竹初、徐年松、许盛芳等。

       好了,今天关于“木偶表演”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木偶表演”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