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依弘梨花颂

       大家好,我是小编,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史依弘梨花颂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吧。

1.在京剧界堪称“第一美人”的演员是谁?

2.什么是京歌,有什么特色?

3.谁可以翻译?

4.京剧,越剧,昆曲,豫剧,黄梅戏,评剧,你喜欢哪个呢?

5.被很多人称为“京剧第一美人”的李胜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当代谁能堪称京剧大师?

史依弘梨花颂

在京剧界堪称“第一美人”的演员是谁?

       在京剧界有着第一美人之称的是,国家一级演员,现任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是当今京剧界的****,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李胜素,是目前国内最好的青衣,唱功相当厉害,是梅派唱腔继承人,是京剧艺术大师梅葆玖的弟子。

       李胜素出生在河北省邢台市的一个农民家庭,她的父母都喜欢唱戏,而李胜素的声音也是特别清脆动听,对唱戏有极高的天赋,10岁的时候,很偶然的一次机会,她被选中并招进入戏班开始学戏,成为团体中年龄最小也是最有潜力的豫剧弟子。13岁改学京戏,拜刘秀荣为师,后来正式入梅派,随梅葆玖老师学戏。这之后,李胜素的京剧之路就开始变得顺畅,不仅在内地地位很高,在港澳台地区人气也非常高,被誉为“中国京剧第一人”。

       李胜素不仅嗓音清脆动听,在舞台上,无论是声音还是穿扮,都是美而清秀引人注目,虽然现在年纪有些大了,但依然可以从李胜素的身上看到那股干净优雅的气质,被称为京剧界里“最美之人”我觉得这等称誉非她莫属!李胜素的美,几乎是公认的,雍容华贵,典雅端庄,当得起国色天香,声音清冽透彻,行腔中正平和,深具梅派的典雅含蓄之美。

       李胜素的经典剧目有,《贵妃醉酒》、《二进宫》、《宇宙锋》、《霸王别姬》、《红鬃烈马》、《生死恨》、《白蛇传》、《穆桂英挂帅》、《谢瑶环》,李胜素虽然天生丽质,但是学戏也是非常刻苦的,她经过了十年的坚持,超越了京剧里所有人,开启了先人的未曾有的历史,也因此得到了戏迷的爱戴,为我国的京剧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

什么是京歌,有什么特色?

       京剧中《梨花颂》的原唱是史依弘。

       史依弘(1972年-),原名史敏,中国京剧演员,梅派青衣。1999年毕业于首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后潜心研究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所创立的梅派艺术。以“文武兼擅,昆乱不挡”闻名梨园界。1982年,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京剧班,由武旦开蒙,师从著名武旦演员、京剧教育家张美娟、于永华、许美玲、李玉茹、张洵澎以及戏曲声乐家卢文勤等名师。1996年,史考入由文化部主办的首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受到了杜近芳、李玉茹、李金鸿、杨秋玲等京剧名师的指点。

史依弘的人物评价

       史依弘带着紧迫感,从2016年成立弘依梅文化传播公司试水市场,到携《霸王别姬》惊艳亮相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从一人挑战“四大名旦”流派代表作,再到携手宝山区开设“依弘剧场”,探索课本剧演出的中小学京剧美育新路径。旁人爱叫史依弘“史姐姐”。这最初只是后辈对她的“敬称”,随后却演变成业内外不论长幼对她的“爱称”。待人,她确有着姐姐一般的亲切与优雅;从艺,她精益求精,独树一帜,有作为姐姐的榜样力量。

谁可以翻译?

       京歌,一种现代歌曲艺术的审美趣味与传统京剧艺术的审美意味“化合”而成,具有“中和之美”的新形式新味道。它既不同于拥有明显程式化色彩和固有曲牌、缓慢节拍的传统京剧表演,又不同于一般表现现实题材与固定风格的艺术歌曲,而是一种崭新的音乐形态与风格,在表现抗疫题材歌曲中可谓凤毛麟角。

京剧,越剧,昆曲,豫剧,黄梅戏,评剧,你喜欢哪个呢?

       "Ewha Chung"

       Ewha opened, the spring rain

       Ewha down into the spring mud

       Health and the only one to go

       Road conditions are still infatuated with his king also stupid

       Natural beauty difficult Ziqi

       Natural beauty difficult Ziqi

       Chang Hen a fan through the ages

       Chang Hen a thought through the ages

       You only Ni Chang Ying Hagoromo Get Fit

       You only Technicolor Dreamcoat on the texture of the red Luoqun

       Just for you

       Only you sky Gone with the Wind blowing Qingwu

       I am here evaded as a deep v.

       Road not to look for rare dream wedding day

       I see you clearly show color carried away

       Road not to remote sea of clouds Xing Yuan

       I hope I meet

       Kim Yulu wind around the cloud

       Ah. . . . . .

       My favorite ever

       That I can not talk of a bosom friend

       My favorite ever

       That I can not talk of love

被很多人称为“京剧第一美人”的李胜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些剧种我都喜欢,特别钟情的还是京剧和越剧,一刚一柔,正好互补。京剧适合白天看,以助阳气,越剧则在花好月圆的良辰美景中,沏一壶清茶,慢品慢啜,自有飘然若仙之感!

       『文·羌人山里汉』

        戏曲,我国戏剧的一个独特称谓,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代戏曲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

        从远古到现代,中华民族一直都是一个赋予创造、总结,敢于创新、发展的伟大民族。

        在上下五千年的 历史 长河中,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璀璨。戏曲就是其中之一,其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各族人民根据各自文化氛围、习俗习惯、特定区域,产生了如:秦腔、昆曲、川剧、坠子戏、粤剧、淮剧、秦腔、沪剧、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等三百多种不同类别的戏剧,剧目更是数以万计。其中,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最为出名,影响深远。

        川剧,作为中国戏曲中的一员,也是山民除京剧、越剧外最钟爱的一种曲艺。

        川剧俗称川戏,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朝,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传统剧种。川剧分小生、须生、旦、花脸、丑角5个行当。尤以小丑、小生、小旦“三小”的表演最具特色,充分体现了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而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川剧除了唱腔独特,还有变脸、吐火、滚灯、藏刀、点蜡烛等绝技。其中,变脸技艺最具神秘感,也被世人津津乐道,它已是川剧人表演中的看家特技。据说当年天王刘德华也曾拜师川剧变脸大师彭登怀为师,学习川剧变脸这一绝活。

        随着新时代步伐,川剧在历代戏曲人的传承、革新和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盛到衰,从衰再到兴,川剧重新被世人所接受和喜爱,备受戏迷推崇,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

        2006年,川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重庆大学等高校将川剧项目入选第一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

        川人川腔,川音川调,堂鼓唢呐、大钹小锣,川剧,以妙趣天成的表演和独具特色的乐器著称于中国戏曲之林。

        曲苑百花曲,戏坛万象新!

        喜欢豫剧。豫剧唱腔或高亢嘹亮,如常派的《拷红》;或低婉深沉,如马派《穆桂英挂帅》穆桂英向佘太君陈情不愿挂帅的哭诉,让人柔肠百结。最能体现豫剧声情并茂的经典剧目,如《朝阳沟》、《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大祭桩》、《七品芝麻官》等等,中国人早己脍炙人口,耳熟能详,河南电视台以豫剧为主打的《梨园春》栏目,更将豫剧在国人中间推广到家喻户晓,甚而至于传播到海外,曾到台湾、香港、新加坡、奥大利亚等地区和国家作巡回演出。可以说,在世界各地,只要有华人聚居的地域,基本上都可以听到字正腔圆的豫剧。

        我最喜欢越剧,其次是现代京剧,再次是锡剧,最后是黄梅戏。这些都是我们大中华的国粹,在年轻的一代人中间必须好好的推广,让他们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

        我最喜欢京剧和越剧。特别是越剧,是看了傅全香大师和陆锦花大师的《情探》后迷上了越剧,还有就是范瑞娟傅全香的《梁山伯和祝英台》及徐玉兰王文娟的《红楼梦》(唱片版,不是**版,**版的唱腔没有唱片版好听,而且唱词少了许多)。京剧是看了史依弘的《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凤还巢》、《穆桂英挂帅》等梅派剧目和张火丁的程派名剧《锁麟囊》喜欢上京剧的。其它戏曲就谈不上喜欢了。

        我最喜欢的还是越剧,虽然不看字幕听不懂,但是它那委婉悠长的韵味,且歌且诉的曲风非常好听。尤其是老一代越剧艺术家徐玉兰,王文娟,给我们带来越剧(红楼梦)(梁祝)~~等很多优秀剧目的代表作,各个都深入人心难以忘怀!

        黄梅戏也是我比较喜欢的剧种。黄梅戏的唱腔,通俗易懂,更好听!主要唱段还能跟着哼上那么几句。特别是以前和现在,在这批优秀的黄梅戏****中,如马兰,韩再芬,吴琼的表演中,把人物刻画的更是生动完美!尤其(女驸马)(天仙配)~~等代表作,百听不厌!

        京剧是我最早接触和认识的剧种,尤其是文革时期,(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杜鹃山)(龙江颂)(海港)(平原作战)八个京剧样板戏,每一部里面的唱段我几乎会唱百分之七十的唱段。有的经典唱段至今还不忘!因为那个年代家家都还没有电视,每天只能听广播。但是只要打开广播,每天轮放的就是这八个样板戏!

        尤其文革时期又都停课, 娱乐 场所几乎没有。看个**是当时最大的消遣和 娱乐 了。天天听广播,跟着唱样板戏等于天天听课了~~所以从那以后我也渐渐的喜欢上了京剧!

        昆剧,豫剧是我最不太喜欢的,可能跟地域省份有关系~~平时从来也不关注。对它的了解更少。

        总之,很多剧种都是我们的国粹,文化领域的精髓来更好的传承和光大很重要!所以好的文化剧种,它不但能给人们精神文化素养里带来一种痴迷和意境,也能带来一种更好的情操和陶醉。

        本人对以上剧种都喜欢,尤其是京剧、越剧、黄梅戏。其次是豫剧,她的音乐很美,粗犷、有板有眼,比较好学。过门一响,你就情不自禁哼起来了。

        昆曲高雅,属于阳春白雪一类。古典、优雅,一般看不太懂,而且拖音依依呀呀太长。

        评剧听惯了也好听,但唱腔单调。如刘巧儿这曲,只叫到总是“呀哈”、“呀啊”,没多大变化。

        可能我是外行,又是南方人的缘故吧。

        总之,祖国的各种曲艺、戏剧都是国粹国宝,应该极力保留和传承,千万不能消失了。

        各剧种的大师们辛苦了,向您们致敬!

        我出生在辽宁省,十一二岁的时候最先接触的是评剧。那时候看露天**特别盛行。当时有评剧《刘巧儿》《花为媒》**。那甜美的唱腔吸引我跑出几里外的村庄看评剧。经常看,百看不厌,逐渐学会了好几段戏。那时候我很喜欢《刘巧儿》里的《采桑叶》《巧儿我自幼许配赵家》。还有《花为媒》里的《报花名》《照菱花》等。感觉评剧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

        后来我又接触到京剧,黄梅戏,越剧,昆曲豫剧等。到今天来讲,我最最喜欢的是京剧。感觉京剧被称为国粹真真名副其实。京剧我也学唱了好多。有《贵妃醉酒》《锁铃囊》《红梅赞》《梨花颂》等等。再其次是越剧。虽口音不同,但我一个北方人也能把越剧唱上几段。比如《红楼梦》里的《葬花》《焚稿》《问紫娟》等等。黄梅戏感觉很单调,不是太喜欢。豫剧,昆曲最不想唱。能哼几句,着实不太喜欢。

        平心而论,京剧是国粹艺术,是唱给达官贵人,你看他什么时候放下身段走到田间地头去唱给老百姓听?在去看豫剧,就是唱给咱老百姓听的,中国第一剧种是豫剧。

        喜欢越剧,京剧。

当代谁能堪称京剧大师?

       李胜素是国内最好的青衣,唱功相当了得。而且,凭借多年来的努力,李胜素已经是中国国家京剧院最重要的演员之一、国家一级演员,同时还是国家京剧院一团的团长,中国京剧界的当红名角。

李胜素的早年经历

       李胜素现在在京剧界的地位很高,但是她并非出身世家,而是出身在一个农村家庭里。因为父母都喜欢唱戏,所以她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就跟着哼唱,练就了一副好嗓子。在李胜素十岁那一年,县豫剧团刚好到村上招生,因为表现优异李胜素毫无悬念地被录取了。从这里开始,李胜素和戏曲正式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1979年也就是李胜素报考河北省艺术学校的时候,考试的科目是京剧,而她只学过豫剧,无奈之下李胜素还是给老师们唱了一首豫剧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结果没想到因为嗓子条件好让评委十分惊艳,她就这样被破格录取了。从这里开始,李胜素开始和京剧结缘了。

在舞台上,李胜素表演绝伦

       在1987年,李胜素拜著名京剧艺术家刘秀荣为师,并且在第二年加入梅派,随梅兰芳的儿子梅葆玖学习京剧。此后,李胜素的京剧表演生涯算是更上一层楼,在京剧的舞台上,我们看到李胜素可是风光无限、美不胜收,给人的感觉一种特别崇拜之情。

       在舞台上,李胜素无疑是京剧界中“最美”的那颗星,我们从她此前的表演节目,如《凤还巢》、《贵妃醉酒》、《满江红》等等戏剧中,李胜素的表演都扮相俊俏、音色优美、表演更是洒脱迷人。不管是什么节目表演,李胜素都能轻车熟路的演绎的淋漓尽致,而且从来就不乏大家风范和梅派的韵味。这一点,一直被观众们所敬佩。

“第一美人”的称号

       李胜素在京剧这条路上还是很坎坷的,尽管我们知道她是京剧梅派的重要传人之一,但是在学习期间她是非常迷茫的,因为没接触过多少京剧,比同班学生功底差了很多,而且但凡被选中,嗓子都不会差,所以她那点优势就不算优势了,不过她知道努力,不断的磨练自己的唱功,才有了最后登上大的舞台,艳惊四座的事情。所以说李胜素绝对称得上第一美人的称号,她的唱功,嗓子,精神,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正因为她才让我们很多人爱上京剧,用心欣赏起我们的国粹。

李胜素,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先来和大家介绍一下李胜素,她是河北柏乡人,国家京剧院梅派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文化部青联委员,曾任山西省政协委员,山西省青联委员,工青衣、花衫,师承齐兰秋、刘元彤、姜凤山、刘秀荣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的入室弟子。

       李胜素10岁经特招进入河北柏乡县剧团学戏。1979年,李胜素考入河北省艺术学校并学习青衣、花旦。2009年,梅葆玖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他学生中最好的是李胜素。2004年,她作为中国京剧第一人,首次将美妙的京剧旋律唱响世界音乐之都——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开历史之先河,她那清亮含蓄、华丽温婉的嗓音,征服了海内外观众,为京剧艺术的传播与弘扬做出了卓越贡献。2017年12月29日,李胜素以《交响京剧——杨门女将》获得第十届中国金唱片奖戏曲、曲艺类最佳演员奖。

       李胜素被评为“京剧第一美人”,自然是有过人之处,扮相美、身段美、嗓音更美。李胜素出名的代表作有:《贵妇醉酒》、《霸王别姬》和《穆桂英挂帅》等,不管是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表现的非常出色,绝对是一种唯美的享受。李胜素那高贵典雅的气质,可谓是世间少有,人们最喜欢她的《梨花颂》,背后的故事情节都能活灵活现的演唱出来,即便是听了六七百遍都不觉得够,可谓是此音只应天上有。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李胜素之所以在今天能得获得“京剧第一美人”、“梅派青衣第一人”等美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一个普通河北农村女孩到如今赫赫有名的一代青衣大家,其中艰辛并不为人所熟知。

       李胜素对自己的身世并不隐瞒,会与戏迷坦言自己从小家庭条件很不好,学习京剧十分刻苦,最开始接触是豫剧,随后才慢慢开始学习京剧。可见,李胜素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才得来这一切的,李胜素虽然已经是名角了,但是从来不会对人在言语上有任何不舒服的地方,而是给人一种大家闺秀的感觉,举止中都透露着平和和谦虚,对京剧更是精益求精的京剧演员,是值得后辈们学习的榜样!

       而她之所以历经艰辛成为一代名家,而依然不骄不躁,淡定如菊,和她的人生经历有关,和几位“贵人”对她的帮助有关,正是因为她始终心怀感恩,才造就了今天的李胜素!京剧有生旦净未丑各行当,每个行当中有分很多流派,李胜素是京剧梅派传人中优秀代表。

李胜素和京剧的缘分

       国家京剧院梅派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文化部青联委员,曾任山西省政协委员,山西省青联委员,工青衣、花衫,师承齐兰秋、刘元彤、姜凤山、刘秀荣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的入室弟子。

李胜素的学艺历程

       河北艺校招收京剧学员,那时候艺校可是香馍馍,每个人都想要考,李胜素也不愿放弃这次的机会,改唱京剧,她凭着出色的表演,入读了艺校,师从齐兰秋,学习青衣、花旦。李胜素外表靓丽,唱功惊人,她也不适合做武旦,这点从她学京剧时就明白了,她在青衣、花旦上面苦下功夫,每天常常都要练好几个小时的嗓子。

       她被分配到邯郸京剧团,凭借着优美唱腔,李胜素很快就脱颖而出,一旦跨入京剧这道门槛,每个人不知不觉都会将梅派当作最高的一座山峰,每个人都想爬上去。李胜素也是其中之一。李胜素不止是爬上了上去,更是师承梅兰芳之子梅葆玖,有了名师指点,李胜素渐渐掌握了梅派的神韵,她也是跟随导师参加国外梅派大汇演。常言道台下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有时候为了一个动作,一段唱腔需要练习一天,甚至更久。面对传统京剧凋零的情况,李胜素也觉得过于老旧的京剧很难保留下来了,她主张创新,在老戏当中注入新的活力,这样不断地创新,京剧才能继承和发展下去。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任何事刚刚开始的时候都是不容易的。不管你是第一次上学也好,还是第一次恋爱也罢,当你踏足一个你从前知之甚少甚至毫无经验的领域,你的内心都会有忐忑,哪怕你很热爱这项事物。李胜素第一次接触戏曲时,才将将十岁。那么小的年纪,面对毫不熟悉的新事物,确实有好奇,有期待,但害怕总是免不了的。

       不过害怕也是没有用的,对于年幼的李胜素来说,她能做的,就是去学,去练,去让陌生变得熟悉,甚至熟练。有的时候,开始做一件事情不是最难得,一直坚持下去才是最难的。有多少人都是在做到一半的时候放弃了,然后失败了。但是李胜素做到了,她一直坚持了下去,在最难的时候也没有离开,所以她成功了。有的人会说,不就是唱戏嘛,能有多难,坚持几年有什么大不了的。其实事实还真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简单。要学京剧,需要练习的可不仅仅是唱腔、嗓音,“唱念做打”也不仅仅是简简单单四个字。可能一个简单的甩袖的动作就要练习十几天甚至好几个月。

       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总会有烦的时候,更何况当时的李胜素还是个小孩子呢。但是她没有半途而废。她自然也有烦,也有累的时候,但是她知道,想要成功,想要展示出最好的一面,无数次的重复是必须的。这样的坚持对于小孩子来说是多么难能可贵啊。庆幸的是,所有的付出终究会有回报。

       在她21岁的时候,数年的苦练成就了台上那个唱《廉锦枫》的小姑娘,也成就了后来那个国家一级演员。无怪乎古人常说“台下一分钟,台上十年功”。作为观众的我们永远也猜不到在舞台上表演的那个小姑娘,她那熟练的动作背后,承载了多少次精疲力竭。

师承名家

       自学成才的人确实有,但是大部分都是在前人的指引下慢慢走上成功的,李胜素的成功同样离不开她的师傅们的精心教导。13到20岁之前,她的老师齐兰秋在她身上下了不少功夫。在她21岁小有成就以后,她也没有自满与现状,而是又拜入了刘秀荣、梅葆玖名下,继续努力。有名师指导,李胜素的表演不断精进。但是她并非一味地模仿,而是把所用东西都理解透彻以后,与自身相结合,注入自己的灵魂。就这样,她又陆续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等殊荣。后来又进入了国家京剧院,地位斐然。

芳名远播海外

       李胜素在同辈中可谓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甚至有些老一辈的艺术家也不及她。她的嗓音是古典含蓄又不失清丽的,是饱含温婉又自带华丽的,光是听她的曲子,就是一种听觉上的享受,还不说观看演出。而有这样成就的李胜素,不仅在国内大受欢迎,还把中国的戏曲带到国外,让戏曲文化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当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传出她独特嗓音的时候,当京胡、月弦、曲笛、笙混合着鼓、板响起时,中国的京剧终是拭去了岁月蒙给它的灰尘,再一次拥有了它应有的光彩与荣耀。而这些离不开李胜素的努力,也离不开和她一样心心念念京剧的人的努力。李胜素的名号在国外有了知名度,中国的京剧也同样芳名远播海外。

       讲到这个东西,真的很心伤。我一直再说郭德纲的京剧会带歪京剧。虽然是毫无问题,但其中也透出了浓浓的无奈。因为京剧现在真的看不太到什么非常硬的角。

        可能很多人要说,老生有麒派陈少云,杨派有张克,奚派张建国,谭派有谭元寿,言派任德川,马派张学津,等等。包括,李军,王佩瑜,朱宝光,马长礼,杨乃彭,等等一些名家吧。旦角,也有包括梅派的李胜素,史敏,程派的张火丁,迟小秋,我对旦角了解不多,就不多讲了。老旦,大家李岩鸣,王玉敏。名家袁慧琴,康静等等。花脸的孟广禄,康万生等。有这么多名角,怎么就不行了呢?

        实际上,这其中的问题非常大,好的演员确实相比大众来说衣食无忧,收入也不差。这也导致了很多演员成名之后忙于各种应酬,各种演出,真心弄艺术的时间少之又少。做角算是到头了,想开一派,真的相距甚远。而差的市京剧院的,很多演员确实处境堪忧,没有稳定的收入,让很多实力派演员无法坚持下去,他们倒有时间研究京剧,可是他们没有收入保障,为了养家糊口,很多人不得不放弃这行当,另谋高就。使得本就不是特别景气的京剧界,流逝了太多的人才。

        这种情况下,恶性循环,越是没有钱,越是学的人少,越是没有人才,越是出不了戏,越是出不了戏,越是市场不好。长此以往,真的,要出大问题。别说发扬了,估计连传承也会一天天的败落。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国家开始了基础的建设,从小开始培养演员,开始扶持保护这门艺术。希望通过一定时间的休 养生 息,人才培养,能够再创辉煌,出一些真正的大师,衍生新的流派。

        而且,现在像裴艳玲他们也开始筹备商演,用票房说话。裴老才是真正的京剧大拿,虽然是梆子出生,但是她的京剧绝对不含糊,俊俏的紧,她对于艺术,也是真的严苛。我想她挑班,会有好的效果。期待越来越多的剧团自负盈亏,有动力有压力,出角,出大师,不是不可能的。

        加油京剧!!!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先明白两个问题,一是何谓“当代”?也就当代指的是那个时间段。是指现在健在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还是建国之后,抑或是改革开放之后。不同的定义,会有不同的内容。二是,何谓“大师”,不同的定义,也会有不同的结果。

        先说“大师”,现在,被称为大师的有很多。多了,就不值钱了。什么是大师?恐怕谁也没有确切的定义。我们可以按戏剧形成流派的特点来比照一下。演员形成流派,一般公认的要符合三个条件,一是有着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点,二是这种特点为广大观众所普遍认同,三是有人传承。比如京剧梅派的特点,就是雍荣华贵,中正平和。这一点,为观众们广泛认同。梅派有许多传人。比如杜近芳,言慧珠,梅葆玖等。

        流派的形成,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结果。以此而论,能称为京剧大师的人,必然是在京剧的发展中,做出贡献的人。他们必须有精湛的艺术功力,除此之外,还要对京剧的艺术形成和表现手法有所创新。他们创新的结果还要为观众所接受,成为艺术新的表现形式。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为大师。

        京剧从徽班进京算起,才二百多年的 历史 。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大师辈出的阶段。有名的比如程长庚,谭鑫培等,他们能成为大师,除了对前辈艺术的传承之外,更重要的是艺术创新。到余叔岩时代,有了四大须生,先是“余言高马”,后到“马谭奚杨”,这是京剧史上群雄并起,大师名家辈出的时候。所有形成流派的人物,都是宗师级的人物。前后“四大须生”的七位老先生,都可称之为大师级的人物。

        在“四大须生”之后,又有了“四大名旦”。之所以,须生在前,名旦在后,从侧面反映了 社会 发展的状况。传统 社会 是男权 社会 ,戏剧故事中的主角是以男性为主的,所以,才有四大须生。而进入现代 社会 之后,女性的权力逐渐提高。女性角色在戏剧中的分量不断增加,也正因此,才有了京剧中的“四大名旦”。

        梅兰芳能成为一代宗师,四大名旦之首,与他的改革创新精神直接相联系。以前,戏剧表现形式是,男角唱的时候,女角是坐着不动的。梅兰芳的合作者齐如山是留过洋的学者,看过西方戏剧,建议梅兰芳借鉴西方戏剧的表现形式。于是,梅兰芳在演《武家坡》薛平贵在窑外唱的时候,他就加了进动作,表现王宝钏的内心活动。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良好的反响。这就是创新。正是有了这种创新精神,京剧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体系更加完备。

        与梅兰芳同时的“四大名旦”,都是这种具有精湛的艺术修养,又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四大名旦之后,又有“四小名旦”之称。他们也是当时京剧行中的皎皎者。但最终形成自己流派,与四大名旦并驾齐驱的,只有张君秋的张派一家。

        建国之后形成流派的,除了张派之外,还有赵燕侠的“赵派”,关肃霜的“关派”。但这两派的影响力比起张派来,似乎差了不少。

        张赵关的形成流派,都与创新有关。张派是在梅的基础上,揉进四大名旦中其它几派的优点,而形成的。关肃霜,赵燕侠都是天才的艺术家。她们都是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丰富了旦角的表现形式。比如,以前的旦角中的青衣,只能表演性格比较沉稳的人物。花旦表现比较活泼的人物,武旦表现女性英武的形象,人物性格是单一的。梅兰芳创造了花衫的行当,其实就是把大青衣和武旦合在一个人的身上。比如《穆桂英挂帅》就是这样。

        关肃霜的《铁弓缘》中,女主角陈秀英出场的时候,是花旦,上阵打仗的时候是武旦,侨装改扮之后,是武小生。这样,在一个人物身上,体现出性格的多样性,身份的多样性。因此,像《铁弓缘》这样的戏,没有多方面跨行当的艺术才能,是演不了的。或许这也是关派、赵派不如张派红火的原因之一。

        关肃霜的《铁弓缘》

       《辛安驿》

        到现在,有许多京剧从业者,在传承着我们的国粹文化。当代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中,艺术精湛,艺德高尚的人比比皆是,比如梅派的李胜素,史依弘,马派的朱强,谭派的谭元寿、谭孝增,裘派的孟广禄,袁派的杨赤等等,都是很优秀的京剧演员,表演艺术家,但说到大师,恐怕很难称的上了。

        当代京剧没有大师,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一个事物的发展,都不会是无限的。京剧到梅兰芳张君秋的时代,基本上已经到顶峰了。他的艺术形式已经很完备了,很难再有所创新了。现在的艺术家能把大师的艺术传承下去,已经就很不错了。要想超越,已经是千难万难了。

        我们希望未来还会有京剧艺术大师的出现。

        东方戏典表演体糸, 历史 绵长,剧目众多。在近三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可谓"唐三千,宋八百"。

        但只有短短二百二十九年的京剧确是远远突破了这个定位,使京剧剧目达五千出之多!因而大师倍出,流派纷呈。

        京剧宗师"同光十三杰中"那些位属大师。由于个人水平所限,也缺少资料参考。不敢妄言,但谭鑫培,程长庚应当之无愧。

        第二代的肖长华,杨小楼,金少山,郝寿臣,高庆奎等称为大师应不为过。

        第三代那些如雷灌耳的大艺术家,如谭马余言周。梅尚程荀张,都是大师级的艺术家!他们开宗立派,把京剧艺术推上了高峰。当然杨宝森,李多奎,李少春,裘盛戎,袁世海,俞振飞,都应属大师级的艺术家。

        第四代当中也有一些称派的艺术家如赵燕侠,关肃霜,但知名度不及三代以上的那些大师。赵燕侠的艺术特色我不清楚,但关肃霜先生在京剧界的建树却不能小视!

        她参与组织创建了云南省京剧院。扎根云南,以云南少数民族风溶进京剧表演艺术与音乐艺术之中!在京剧地缘派糸中创立了滇派,与京派,海派实际并存,让云南成了中国京剧五大码头之一(北京,天津,上海,南京,云南)。

        表演上更是文武昆乱不挡,生旦兼优。被业内称为“全能艺术家”,云南人民称之为"关神仙"。代表作"黛诺","战洪州","白蛇传","白门楼","铁弓缘"等都极具影响力!有的成了京剧教材典范,如关派武旦戏"靠旗打出手",成了当下武旦学员追求的最高标准!

        关派弟子雄居东北,西南。遍及京剧,地方剧,广播影视。知名的艺术家就有邢美珠,候丹梅,李佩红,李静文,李晓玉,钰存(美国)。和地方戏弟子王玉珍,王润梅,吴岚,何利飞(广播电视)。

        关肃霜先生艺术成就,如立京津沪,有几人能及!称之为大师,有过之而无不及!

        看了以后说两句:自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之后,只出现一个张君秋大师了,能成为开宗立派的大师,首先要会几百出戏,会改编或移植其它兄弟剧种并改为京剧流传广泛且形成自身流派可称为大师,余者也就是著名京剧演员了,如赵燕侠谭元寿等只是继承和发展了京剧事业,但远远没有大师们的影响力大,所以近几十年来从末出现大师了。说您会十几出或几十出戏,那是您吃饭的家伙,您要不会怎好意思说自己是京剧演员,有的票友都会唱上几十段。

        说说我的看法。

        中国象棋有“大师”称号,条件是在全国个人赛甲组获得前十六名。京剧是表演艺术,不是竞技 体育 ,很难界定“京剧大师”的资格。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评判标准,而且难免掺杂个人好恶。其实,200多年的京剧史,真正堪称“大师”的只有谭鑫培、余叔岩、杨小楼、梅兰芳等,不过寥寥数人而已。其余大多是“一白遮百丑”的各抱一角,冠以“艺术家”足矣。

        大师必须对京剧,至少对本行当具有划时代、里程碑式的创造性贡献,才能算是“堪称”。放眼当今京剧京剧界,可以武断的说:京剧无大师。

        得此结论有以下几个理由:

        1:没有新的流派

        近60余年,京剧再没有诞生新的流派。张君秋先生的张派似乎是最后一个公认的具有影响力的流派了。余者如赵燕侠的“赵派”,关肃霜的“关派”,从影响力到艺术、传承,称“派”很勉强。没有成派,其实也就是演员没有自己的艺术特色,何来大师?

        2:“一招鲜”不算大师

        张君秋的张派影响甚大,可算“四大名旦”之后第一旦,但似乎称为加定语的“唱功大师”更为恰当。平心而论,张先生的“念、做、打”甚是平平,“做、打”水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类似还有老旦的李多爷。而当今演员功力能达张、李二位十分之一者,已属凤毛麟角,何来大师?

        3:浮躁的氛围

        艺术从来都是“取巧者”众,“求道者”寡。前者左右逢源名利双收,后者上下求索困苦潦倒。靠炒作就能大红大紫,谁还愿意起早贪黑的练功?在急功近利、投机钻营盛行的氛围下,何来大师?

        4:安逸丧失上进心

        身在国有院团,不论是演出还是创新,绝不是演员一个人就能做主的。在领导安排、上级审查、背景靠山、论资排辈等一系列艺术以外的无形束缚下,演员更多的选择“到年头涨级别,到日子发工资”的安逸生活,即是无奈之举,也是人性使然。上进心在无数次碰壁后早已荡然无存,何来大师?

        5:汗水堆不出来大师

        单靠苦练出不来大师,天赋之外,机缘至关重要。每个成功人士背后,都有一群默默奉献的人在支持着他。以梅兰芳大师来讲,齐如山等“梅党”在财力、物力、外交等方面的大力支持绝对功不可没。现在还有谁愿意单纯的处出于艺术爱好,而甘为他人作嫁衣裳?独木不成林,何来大师?

        大师是 历史 造就的,吹捧炒作只能喧嚣一时。京剧不仅当下无大师,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也不可能出大师了。

        明扬51,个人浅见,欢迎指正,期待关注。

        现在不仅仅是京剧界,很多领域都是随便定位称呼,很不严谨。京剧界称为大师的,应该都是对京剧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成就卓越的,比如京剧形成之初的‘前、后三鼎甲’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鑫培、孙菊先、汪笑侬。被称为旦角‘通天教主’的王瑶卿;老生形成流派的前后‘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麒麟童周信芳、唐韵笙。旦角形成流派的‘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花脸行当的金少山、郝寿辰、侯喜瑞;著名丑角京剧教育家萧长华;小生姜派创始人姜妙香、叶派创始人叶盛兰;老旦龚派创始人龚云浦、李派创始人李多奎。新中国成立后形成流派的只有花脸的裘盛戎、旦角的张派创始人张君秋。另外,老生余派的杰出传人李少春,创演了《野猪林》、《满江红》、《白毛女》,尤其是《野猪林》成为空前绝后的经典,影响深远,被广泛传唱,且其文武全才,虽未具备形成流派的基本条件,但其艺术成就足堪称‘大师’。此外,新中国有些成就的演员比如赵燕霞,有人称谓‘赵派’是完全不够格的。至于关肃霜依然如此。大师以下卓有成就的可称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如一些流派的杰出传人,再以下称为京剧名家、当红名角等。是不可随意冠名的,希望行内和主持界对此严谨对待。

        京剧大师?别闹了!老一辈的艺术家们,就连李少春、袁世海、厉慧良、高盛林、张春华等等大家,也只能说是刚刚窥到大师的门径。现在的青年和中年京剧演员们,可以说是连“大角”都够不上,更谈不上大师二字了!真正的大师,首先要文武昆乱不挡,而且会的戏在一两百出以上,还要有自己的特色,以及独特的创新,传统戏要有几出别人无法比拟的拿手戏。试问,现在的中青年演员,有一个能具备以上的一个条件?模仿、乱改、哗众取宠就能算大师?开玩笑!

        当代京剧大师唯一的一个,就是曾经的中国文化部部长于会泳。他为现代京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谨其作曲的代表作就有《智取威虎山》、《海港》、《龙江颂》、《杜鹃山》、《磐石湾》、《审椅子》等。

        京剧经过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尤其是经过文化大革命,巳经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保夕,苟延残喘。六、七千出传统戏,目前舞台上能见到的不过几十出。演员则是坐吃皇粮,不务正业,不演京剧,大唱京歌。祖宗遗产全败坏,隔岸犹歌梨花颂。如此这般,只有败家子,哪里有大师?!

        首先请弄清楚何为“大师”?何为“xx家”?先把概念整明白了;2.就目前国内的所有京剧演员,请问哪一位“成宗立派”了?又有谁有自己的“作品”,有自己的“代表作”?(目前在票友圈传唱的只有张火丁的“江姐”)3.请问目前的“京剧大师”们,你们如果没有国家补贴,实行“自负盈亏”,你们哪一个能养活“剧团”?哪一个能养活自己?4.现在的“京剧大师”们,充其量也就是传唱(承)京剧的工作者,老祖宗创作的几百上千出老戏,到今天反复上演的也就那么几十出戏;5.宗上所述,学唱、二传手者也能称“大师”啊?难怪黄永玉老先生笑曰:“教授满街走,大师多如狗”!6.究其根源, 社会 浮躁、人们“急功近利”。以前“京剧院”全国才有中国京剧院、上海京剧院和云南京剧院三个。现在可好,连(县)市级的小小京剧团也枉称“京剧院”。真叫人苦笑不得,嗤之以鼻!7.目前国内活着的京剧演员(80岁以上者除外),最高、最佳称其“著名京剧演员”就足矣了。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史依弘梨花颂”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