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月的花海是什么歌”这首歌的名字叫什么

2.五月的花海

3.聂耳 生平介绍

歌词征集启事_征集歌词歌曲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传出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会议一致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作为团章修正案中的一项,有着15年历史的中国共青团代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被全票通过,成为中国共青团团歌,结束了共青团81年没有正式团歌的历史。

该团歌的词作者,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副团长胡宏伟大校又一次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1987年5月,34岁刚从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文学系专修毕业返回歌舞团的胡宏伟,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征集《团歌》的启事,他顿时热血沸腾。胡宏伟16岁入团、22岁在部队入党,其间一直在团组织做宣传工作,让他深感遗憾的是,国家有国歌,少先队有队歌,而共青团一直没有自己的团歌。此前,胡宏伟30岁时曾因创作《长江之歌》而名声大振,正处于创作之中。他说干就干,一气拿出了五六个方案,但都不满意。那一个月简直快把他“憋”死了。

苦苦思索中,他仿佛看到五月的天安门广场,鲜花盛开,生机盎然;他看到胸怀远大理想、浑身充满朝气的青年一代们,用青春拥抱时代,用生命点燃未来的博大胸怀……灵感来了。

4天后,胡宏伟将《光荣啊,中国共青团》的歌词改定后寄到《中国青年报》。1987年10月13日,该报刊登了10首从全国5300首应征歌曲中选出的团歌候选作品,胡宏伟的词排在第一位。

1988年5月,在中国共青团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经与会代表投票表决,《光荣啊,中国共青团》被最终确定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代团歌。

“五月的花海是什么歌”这首歌的名字叫什么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作词 胡宏伟

作曲 雷雨声

用青春拥抱时代;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

用生命点燃未来。

“五四”的火炬,

唤起了民族的觉醒。

壮丽的事业,

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

我们开创新的世界。

扩展资料

1987年5月,34岁的胡宏伟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征集团歌的启事后,顿时热血沸腾。胡宏伟16岁入团,22岁在部队入党,期间一直在团组织做宣传工作,让他深感遗憾的是,国家有国歌,少先队有队歌,而共青团一直没有自己的团歌。此前,胡宏伟30岁时曾因创作《长江之歌》而名声大振,正处于创作的之中。

一口气拿出了五六个方案,经过反复修改,胡宏伟将《光荣啊,中国共青团》的歌词寄到了《中国青年报》。1987年10月31日,该报刊登了10首从全国5300首应征歌曲中选出的团歌候选作品,胡宏伟的词排在第一位。

1988年5月,在中国共青团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经与会代表投票表决,《光荣啊,中国共青团》被最终确定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代团歌。在中国共青团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通过决议。

五月的花海

“五月的花海”是《光荣啊,中国共青团》中的歌词。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作词:胡宏伟,作曲:雷雨声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

用青春拥抱时代;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

用生命点燃未来。

"五四"的火炬,

唤起了民族的觉醒。

壮丽的事业,

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

我们开创新的世界。

歌曲创作背景:1987年5月,34岁的胡宏伟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征集团歌的启事后,顿时热血沸腾。胡宏伟16岁入团,22岁在部队入党,期间一直在团组织做宣传工作,让他深感遗憾的是,国家有国歌,少先队有队歌,而共青团一直没有自己的团歌。

此前,胡宏伟30岁时曾因创作《长江之歌》而名声大振,正处于创作的之中。他一口气拿出了五六个方案,经过反复修改,胡宏伟将《光荣啊,中国共青团》的歌词寄到了《中国青年报》。1987年10月31日,该报刊登了10首从全国5300首应征歌曲中选出的团歌候选作品,胡宏伟的词排在第一位。

聂耳 生平介绍

 五月的花海,母亲的情怀,歌颂了共青团的伟大。

五月的花海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

用青春拥抱时代;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

用生命点燃未来。

五四的火炬,

唤起了民族的觉醒。

壮丽的事业,

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

我们开创新的世界!

拓展:

这句歌词出自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团歌。由胡宏伟作词,雷雨声作曲。1988年5月8日,正式被定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代团歌。2003年7月22日,正式被定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

1987年5月,34岁的`胡宏伟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征集团歌的启事后,顿时热血沸腾。胡宏伟16岁入团,22岁在部队入党,期间一直在团组织做宣传工作,让他深感遗憾的是,GJ有国歌,少先队有队歌,而共青团一直没有自己的团歌。

此前,胡宏伟30岁时曾因创作《长江之歌》而名声大振,正处于创作的之中。他一口气拿出了五六个方案,经过反复修改,胡宏伟将《光荣啊,中国共青团》的歌词寄到了《中国青年报》。1987年10月31日,该报刊登了10首从全国5300首应征歌曲中选出的团歌候选作品,胡宏伟的词排在第一位。

1988年5月,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经与会代表投票表决,《光荣啊,中国共青团》被最终确定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代团歌。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通过决议。

2003年7月22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将《光荣啊,中国共青团》确定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

[编辑本段]生平介绍

聂耳是云南玉溪人,出生于昆明。聂耳从小喜爱音乐(改名为“聂耳”的原因是因为他的耳朵特别灵),1918年就读于昆明师范附属小学。利用课余时间,聂耳自学了笛子、二胡、三弦和月琴等乐器,并开始担任学校“儿童乐队”的指挥。1922年,聂耳进入私立求实小学高级部, 1925年考取云南省立第一联合中学插班生。时值第一次国内革命风暴在中国南方兴起,他开始受到进步书刊和《国际歌》等革命歌曲的影响。

1927年聂耳毕业于云南省立第一联合中学,并进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参与了学生组织“读书会”的活动,并与友人组织“九九音乐社”,经常参加校内外的演出活动。在这期间,他还自学了小提琴和钢琴。

1931年4月聂耳考入黎锦晖主办的“明月歌舞剧社”,任小提琴手。1932年7月发表《中国歌舞短论》,并因批评黎氏被迫离团。1932年11月进入联华影业公司工作,参加“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并组织“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组(苏联之友社)。1933年,聂耳由田汉介绍加入中国***。

1934年4月聂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中国唱片厂前身)主持音乐部工作,同时建立百代国乐队(又名“森森国乐队”)。这也是聂耳最多产的一年。1935年初,聂耳创作了著名的《义勇军进行曲》

1935年1月聂耳任联华二厂音乐部主任。1935年7月17日,年仅23岁的聂耳在日本藤泽市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

■他是天才的音乐家,又是革命者。 恰恰因为后者,才能出现前者辉煌

聂耳像“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乐乃心声”。聂耳本人乃至他那些激越高昂的不朽作品[1],都是那个特定的民族危亡时代所造就。那些铿锵有力的音符,也都是当时环境下人民的心声。 日本侵华和国内抗日群众运动的风雨,在他心中激起澎湃的心潮,音乐与革命从此结合到一起。1932年,上海“一”事变爆发的十天后,即2月7日,在外面隆隆炮声可闻、难民在街上到处流离奔走哭喊的环境中,聂耳在日记中首次提出“怎样去做革命的音乐”。聂耳是一个天才的音乐家,又是一个革命者,而且恰恰因为后者,才能出现前者的辉煌。他的一系列作品,特别是《义勇军进行曲》,正是***领导的人民革命的产物。

《义勇军进行曲》在银幕上首次响起时,不幸正逢聂耳去世,但这支歌作为民族革命的号角响彻了中华大地,还享誉全球。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英、美、印等许多国家电台经常播放此歌。战争结束前夕,美国院还批准将其列入《盟军胜利凯旋之歌》中。 新中国成立前夕征集国歌时,就提出用这首歌,并在新政协会上一致通过。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和此后每年的国庆节,聂耳谱出的乐章都雄壮地奏响,这足以告慰亡逝于异国的英灵。

■音乐创作生涯只有两年,却创作 出许多影响几十年的歌曲

在北平时穷得买不起棉衣,却在 秋末深入天桥等地,用有限的几 个钱来收集北方民间音乐素材, 并聆听卖嗓子、卖武功的吼声;他 在上海一年的苦苦积攒,才买到 一把梦寐以求的廉价小提琴

聂耳的音乐创作生涯虽然只有1933年至1935年这短短的两年,却创作出《大路歌》、《码头工人歌》、《开路先锋》、《新的女性》、《毕业歌》、《卖报歌》、《铁蹄下的歌女》等几十年来一直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除了他个人的天才,最主要的是他深入社会生活的最底层。他在1933年6月3日的日记中总结说:“音乐与其他艺术、诗、、戏剧一样,它是代替大众在呐喊,大众必然会要求音乐新的内容和演奏,并要求作曲家的新态度。”

从小家境贫寒的聂耳对劳苦大众有深厚的感情,鄙视那些钻在“象牙之塔”中的孤芳自赏和为少数人服务的“阳春白雪”。他在北平时穷得买不起棉衣,却在秋末深入到贫民区天桥等地,用有限的几个钱来收集北方民间音乐素材,并在“充满了工人们、车夫、流氓无产阶级的汗臭”环境中聆听卖嗓子、卖武功的吼声,从中知道了他们“生命的挣扎”的心曲。在上海,他经常踏着晨霜夜路体验女工上班的辛苦,从而创作出《新女性》。聂耳还与小报童交上了朋友,天天问寒问暖,那首著名的《卖报歌》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吟诵出来的。

聂耳没有像样的创作条件,到上海一年后经过苦苦积攒,才买到一把多年梦寐以求的廉价小提琴。他居住的斗室冬冷夏热,到北京一次连续登台演出四天仅得6元钱报酬。这不仅使他从心底更憎恨资本家老板剥削的冷酷,其作品也不断呼喊出人民要求解放的心声。

■田汉在香烟包装纸上匆匆写下 《义勇军进行曲》,聂耳于国内定 下初稿,最后谱成于敌国境内

30年代中期,日寇侵占东北后又把铁蹄伸向华北,国内的腐朽势力却仍沉溺于纸醉金迷中。社会上充斥着“桃花江”、“毛毛雨”、“妹妹我爱你”一类萎靡丧志的*歌艳曲。***员作家田汉找到聂耳,认为如此“唱靡靡之音,长此下去,人们会成为亡国奴”。二人就此议定,要创作一首歌,来战胜“桃花江是美人窝”。二人研究了《国际歌》、《马赛曲》和《船夫曲》,认为很有气势,可以借鉴。1935年初,田汉改编了**《风云儿女》,并写了一首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由于发现国民党特务已来追捕,他仓促间在一张小小的香烟包装纸上写下歌词,就被抓进监狱。

夏衍拿到田汉留下的剧本,在里面发现了那张写着歌词的香烟衬纸。不久,聂耳来找夏衍,听说此事后,主动提出:“作曲交给我,我干!”聂耳根据同田汉一起提出的构想,带着满腔激愤,只用两天时间便谱写了初稿,随即因躲避追捕到了日本。在那里,他一方面受到友好人士的热情接待,一方面也看到军国主义分子大肆鼓噪“扩大在支(那)利益”,并磨刀霍霍。聂耳由此更激发了创作灵感,迅速将歌曲定稿寄回国,其旋律更加高昂雄壮。\(^o^)/

星爷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聂耳一生共创作37首乐曲,都是在他去世前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所写的,其中反映工人阶级生活和斗争的歌曲占有较大比重。聂耳经常与田汉合作。除义勇军进行曲外,聂耳的代表作品还有:

1932年:《进行曲》(口琴曲),《圆舞曲》,《天伦之爱》(歌舞曲)。 1933年:《开矿歌》,《饥寒交迫之歌》,《卖报歌》。 1934年:《走出摄影场》,《一个女明星》,《雪飞花》,《翠湖春晓》,《一个女明星》,《雪花飞》,《翠湖春晓》,《佥蛇狂舞》,《昭君和番》,《卖报之声》,《小野猫》,《打砖歌》,((码头工人),《苦力歌》,《毕业歌》,《大路歌》,《开路先锋》,《飞花歌》。 1935年:《告别南洋》,《春回来了》,《慰劳歌》,《梅娘曲》,《逃亡曲》,《塞外村女》,《打长江》,《菱歌》,《铁蹄下的歌女》,《义勇军进行曲》,《无题(雷)》,《小工人》,《伤兵歌》,《白雪歌》,《茶歌》,《茶山情歌》。

[编辑本段]聂耳墓志铭

1954年,云南省人民决定重修聂耳墓地,请郭沫若题写墓碑和墓志铭。这年2月,郭沫若书题“人民音乐家聂耳之墓”碑和墓志铭:

聂耳同志,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解放之声鼙鼓也。其所谱《义勇军进行曲》,已被选为代用国歌,闻其声者,莫不油然而兴爱国之思,庄严而宏志士之气,毅然而同趣于共同之鹄的。聂耳呼,巍巍然,其与国族并寿,而永垂不朽呼!聂耳同志,中国***党员也,一九一二年二月十四日生于风光明媚之昆明,一九三五年七月十七日溺死于日本鹄沼之海滨,享年仅二十有四。不幸而死于敌国,为憾无极。其何以致溺之由,至今犹未能明焉!

如今的聂耳墓地,已是20世纪80年代初迁葬、新建的了。镶刻在墓地左屏风墙上郭沫若撰书的墓志铭,也删去了“不幸而死于敌国,为憾无极。其何以致溺之由,至今犹未能明焉!”的话。其中原因何在?

聂耳溺水身亡的1935年,正是日本逐步实行侵略中国之际。聂耳的死讯传回中国国内后,众多爱国人士和文化界人士,都为失去这样一位音乐天才而深感痛惜,纷纷在《晨报》、《电通》、《中华日报》、《新音乐月刊》、《大公报》等数十种报刊撰文纪念,共同怀念这位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吹响了警醒号角的先锋斗士。郭沫若也写下了悼念聂耳的诗。

1954年2月,郭沫若为聂耳题写碑文和墓志铭时,中日两国尚无外交往来,彼此仍以“敌国”视之。故郭沫若在墓志铭中有“不幸而死于敌国,为憾无极。其何以致溺之由,至今犹未能明焉!”之语。

在郭沫若题写墓志铭的9个月后的11月1日,日本人在藤泽市鹄沼海岸聂耳遇难地附近,建立了聂耳纪念碑。1963年,随着中日民间的贸易往来,日本人民又重建“耳”字形的花岗石纪念碑,日本戏剧家秋田雨雀先生撰写介绍聂耳生平碑文,并请郭沫若题写纪念碑。郭沫若书题了“聂耳终焉之地”六个大字。

12年,中日建交。1980年5月,聂耳殉难地的日本藤泽市官员在昆明市聂耳墓地手植云南名花杜鹃花和藤泽市市树——藤树,表达对聂耳的怀念之情,并希望两市以聂耳为纽带,建立友好城市。云南省和昆明市回应日本人的热情,决定迁葬、重建聂耳墓地。墓碑仍用郭沫若所题字。 1982年年初,云南省文化局将这一想法,报请文化部批准。最终经批准,墓志铭继续使用,但在墓碑重刻前,先用水泥抹去后两句,在颜色上要尽可能与原石碑一致。

按照文化部的指示,昆明市人民在墓地左屏风墙上 重新雕刻了郭沫若的墓志铭,并删去了后两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