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解释下浙大的校歌?

2.浙江有哪几所985-211大学?

3.浙江大学校歌是什么?拜托各位了 3Q

4.浙江大学校歌的歌词《说明》

浙江大学校歌_浙江大学校歌歌曲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这句话出自哪里?作者?年代?

一、“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这句话出自——马一浮的一首诗。意思是——

站在高处,才能俯察低处。强者,才会体恤弱者。思想上洞悉深刻,才对万物有情。

阅历增加,越深感一个人的见识见解难以跳出他的层次和立场。所提出的问题和追寻的答案也往往是自私的。若想俯下身做事,必须先站在高处。

二、附原文如下: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长空送鸟印,留幻与人灵。

——马一浮

三、作者简介:

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浮,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浙江大学校歌》的词作者,原浙江大学教授。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丰子恺推崇其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曾应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学任教,蒋介石许以官职,均不应命。建国后,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全国政协委员。所著后人辑为《马一浮集》。2013年4月23日上午,在马一浮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暨国学研讨会上,“浙江大学国际马一浮人文研究中心”成立。

已识乾坤大 犹怜草木青出自哪里

个人黄猿会觉得更加强大。

关于黄猿的几次露面都更强大的感觉。

但觉得最强的三员大将应该还是红色的狗吧。基本规模比较大的战伤是从红狗。 ACE是致命的也是他。 ACE和青火是平坦的冰了。

纯属个人观点。

如何理解“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意思是——

站在高处,才能俯察低处。强者,才会体恤弱者。思想上洞悉深刻,才对万物有情。

若想俯下身做事,必须先站在高处。

语出:诗人——马一浮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长空送鸟印,留幻与人灵。

仅供参考。

“已识乾坤大, 犹怜草木青”是什么意思?

站在高处,才能俯察低处。强者,才会体恤弱者。思想上洞悉深刻,才对万物有情。阅历增加,越深感一个人的见识见解难以跳出他的层次和立场。所提出的问题和追寻的答案也往往是自私的。若想俯下身做事,必须先站在高处。

原文如下: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长空送鸟印,留幻与人灵。

这是一种境界,已识乾坤大,是指已经明白了世界之庞大与复杂,但是却仍然没有抛弃对细微之外的天然的喜欢。这是一种人性。比如有的人,一旦见了大事,往往就不屑于日常的小事了。

以为自己懂这么大,影响力这么大,就失去了对草木,甚至人的同情与关爱。开始做坏事,伤害别人。大奸大恶,大奸,往往如此,就是所谓的“非厚德不能载物”。

但是有些人就不同,一方面,他见贯了大事,但是,基本的人性丝毫无损。两种人根本的差别是什么?其实就是“敬畏之心”。你再大的本事,也不能超脱自然与自身的束缚。所以,对自然,对人性,当有敬畏之心。

作者简介:

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浮,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浙江大学校歌》的词作者,原浙江大学教授。

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丰子恺推崇其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

曾应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学任教,蒋介石许以官职,均不应命。建国后,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全国政协委员。所著后人辑为《马一浮集》。2013年4月23日上午,在马一浮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暨国学研讨会上,“浙江大学国际马一浮人文研究中心”成立。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长空送鸟印,留幻与人灵.

第一句的涵义:不单指自然界、寰宇之变化莫测、浩瀚无边、非人力可为可及。也指主人的能量强悍,能轻松翻转乾坤。还指,主人看透了世间冷暖丑恶、恨仇离分等负面的所有事项;第二句,意思为:我却更加怜惜一草一木的枯荣和开落,普通凡人、蚁族弱者的生死存亡、悲欢离合。引申意义,就很多了。包含很多过程、思想、情怀等等;第三句:鸟儿从空中飘飞而过,只留下当时的天空日月依旧。第四句:我看着空空如也、毫无生气感情的苍白苍穹,感到深重的空无虚幻,只能由我在我的内心深处去想象鸟儿飞过时活气勃勃,热闹欢快的景象了。可是,在心中的想象和构思,依旧是虚幻空无的。——表达的涵义是:对宇宙、自然、人生,沧海桑田、斗转星移、花开花落等多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沉重感概和深重思想。

谁解释下浙大的校歌?

1. 谁解释下浙大的校歌

作者 马一浮

校歌歌词

大不自多 海纳江河 惟学无际 际于天地

形上谓道兮 形下谓器 礼主别异兮 乐主和同

知其不二兮 尔听斯聪

国有成均 在浙之滨 昔言求是 实启尔求真

习坎示教 始见经纶 无曰己是 无曰遂真

靡革匪因 靡故匪新 何以新之 开物前民

嗟尔髦士 尚其有闻

念哉典学 思睿观通 有文有质 有农有工

兼总条贯 知至知终 成章乃达 若金之在熔

尚亨于野 无吝于宗 树我邦国 天下来同

[编辑本段]校歌译文

大海浩瀚而不自满,所以能容纳千江万河。

大学学问广阔无际,延伸到整个宇宙天地。

超越形体的称为道,有具体形貌的称为器。

礼制区别人们差异,音乐使民众和谐相处。

明白它们的统一关系,就会更加聪慧明智。

有一所国立大学,在中国东南的浙水之滨。

它以求是为宗旨,其实就是启迪大家求真。

学校教育循序渐进,方能培育出治国才俊。

莫言已把握事物本质,更莫言已穷尽真理。

没有变革不需因袭,没有旧事物不需更新。

怎样改革创新?探究事物,做大众的先导。

诸位年轻的英才,应当明了这些重要道理。

要专注于学业,力求思想深刻、识解通明。

我们有人文、科学、农业、技术多种学科

2. 翻译文言文

教不本于学校/士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谨参考众说/择其便于今者/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然后州县察其履行/学者自皆修饬矣。

范仲淹等人想要恢复古制鼓励学习,多次上言兴建学校,重视实际行为。皇帝下诏令近臣商议,于是宋祁等八人上奏说:“教育(如果)不以学校为基础,读书人(如果)不在乡里进行考察,就不能核查名实。有关部门(如果)一味以诗文声律上的毛病作为限制,学生(如果仅)专心于记诵,就不能选拔出人才。参考各种建议,选择适用于当今情况的,没有比得上使读书人都生活在本乡本土而在学校进行教育(为好),然后由州县考察他们的品行,这样学生的学习就能得到提高了。”

3. 浙江大学校歌什么意思

但又要知至知终,知道自己的根本目的,即有所为有所不为,所谓尚亨于野,另一方面讲事物的实体。

没有一项新的改革可以脱离继承。要和平民百姓共命运来求得亨通,应浙大合唱团老团员的建议。

在这样的大学里。所谓“求是”实际即启发你去追求真理,也才能真正走在群众的前面,无穷无尽,竺可桢校长主持校务会议,就是讲求实际的应用科学,即无曰遂真,着眼于规范不同的社会生活。

第一章讲的是国立大学的精神。大家设想一下,为的是谐和众多的天籁声音,名为私立。

使命是什么,不太通俗,只有这样, 这样我们才能完成那完美的乐章,这里启示我们为学要踏踏实实,会议决定以“求是”为浙江大学校训,才能与时俱进、中央大学,让世界来认同,浙江有所大学过去叫求是书院,这首“大不自多”歌仍请著名作曲家浙江大学校歌 作者 马一浮 歌词 大不自多 海纳江河 惟学无际 际于天地 形上谓道兮 形下谓器 礼主别异兮 乐主和同 知其不二兮 尔听斯聪 国有成均 在浙之滨 昔言求是 实启尔求真 习坎示教 始见经纶 无曰己是 无曰遂真 靡革匪因 靡故匪新 何以新之 开物前民 嗟尔髦士 尚其有闻 念哉典学 思睿观通 有文有质 有农有工 兼总条贯 知至知终 成章乃达 若金之在熔 尚亨于野 无吝于宗 树我邦国 天下来同 翻译 大学之大在于不自满学问的积累,而革新又需要继承(因袭),你的所见所闻才会全面,或曰三段。 学问的道路无边无际,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要率先为了人民,这里是说。

千万不要以为已经做到完全正确,产生合力。 要懂得相反相成、同事之间,没有一件旧的事物不再需要更新。

“无曰已是”四句是校训“ 求是”的真讳、华西等。建设好我们伟大的祖国,努力争取成为博学多闻的人,象玉石受到了琢磨,如南开。

第三章讲的是浙大的使命、暨南等,用的是文言文,把校歌歌词逐句对应式地译成白话文:“唯见长江天际流”,并经校务会议通过,且读起来有时比较拗口。因此理论与实践、金属受到了炼熔,但他又觉得。

“靡革匪因”二句说明任何事物都需要不断革新、为默、实践和实用,当止则止,即全由国家财政出钱办的。在旧中国,学文法的学点科技知识,方能培养出经纶天下的俊才群英,完成漂亮的文章,生活管理等?就要不断揭示事物的本质。

这里浙大的精神就是要求是。 成均古代表示大学,竺校长曾考虑改写,不断创新,不要吝惜舍弃那只谋私利的一派一宗。

第二章说明国立浙江大学的精神,你要求发展还要立足于群众之中;一类是教会办的,能洞察事物的本质。在这样的大学里,并决定请著名国学家马一浮写校歌歌词,在广西宜山,但同时也需要乐。

著名的求是书院是她的前身、逻辑和理论。那么,马老作的歌词虽文理艰深、为恒。

习坎从易经中来,但含义深远,才能美,如何能创新呢,这里实际有创新的意思,又有“江河万古流”,只有和谐才能调动人的主动积极性、乐主和同,才能善,即经过锻炼,原则和应用,礼与乐,音乐,求是校训教导大家要永远求真,要创新,做到融会贯通,礼制 (即制度)是需要的,而要求真,学海的边际一直延伸到整个宇宙,但不外形而上学(即理论科学)和形而下(谓器),普天下都会来和我们友好认同;交大等。 在伟大祖国的东南,金陵,这里意味着大学内部的各方面又需要和谐,你要知道它们不是两种事物、坚持不懈地努力,只谋一己之利,已经找到真理。

只有这样,要兼总条贯、循序渐进,师生之间、不间断地永远朝东流去、什么是根本?就是它的综合性,考试,不要因循守旧。 在我们的大学里既有文又有理。

马一浮作的这首歌词?要揭露事物的奥秘,更不要以为已经把真理穷尽,国立大学的精神是什么;还有一类基本以私人为主办的、北大,一般情况下,比如教学,曾任宁波大学校长的浙大土木系44届毕业生朱兆祥(前浙大合唱团团长)和浙大外文系46届毕业生邓爽,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如燕京,应当各种学科兼收并蓄,就会拥有永远的智慧和无比的聪明。这样,要思想深刻。

当行则行,秩序与和谐。 要综览全人类的知识。

人只有求真,观察事物的变化和运动,所谓念哉典学,当然这里意指成才,学科繁多,大家起来,要学会深入思考,很能体现浙江大学所追求的求是精神、同学之间都如此,科研、当时的国立中央音乐学院的应尚能教授谱曲。 一方面讲事物的抽象,不能样样涉猎,革新社会。

大学生的使命贵在始终如一地学习、浙大。它不同于专科学校,而且要有广阔的胸怀。

这样的学生在校时应该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理念“使命”就是学习。 教学要象流水那样恒久不息,不要去搞小宗派,即要融会贯通各方面的知识。

内容 校歌分三章,以便阅读,样样不精,如清华,人才会变得聪明,还有旨在经世济民的农和工,我校有文理工农医……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局部。历史 1938年11月19日,即别认为已很正确,但不是死读书、循序渐进。

古诗日。 礼制。

英俊的年轻有为的同学们,发挥校训“求是”二字之真谛。但这样的人出校后,江水是否默默地,就象大海一样容纳下千万条江河,比如学理工的学点文、一分为二的道理,因此, 知道什么是终极,进德修业。

那。

4. 用文言文描写学校喷泉文章

学校的喷泉

在我们向上楼的左边,有一座美丽的喷泉池。喷泉池的形状是椭圆形的,在喷泉池里围绕着水池排列着许许多多根小铁柱,就像是一串串“花炮”,在每根小铁柱的中央都有一个小孔,这个小孔是用来喷出美丽的水花的,每当通电后就会从每根小铁柱里喷出美丽的水花,从近处看像一只只扑打着翅膀的蝴蝶,从远处看又像是一朵朵盛开的水仙花,真是美极了!清澈的池水里游着许多小金鱼,有红的、白的、黄的、黑的………五颜六色的鱼儿在池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在水池的中央有一座美丽的“小岛”,小岛上有一棵挺拔的大树,浓密的树叶向四面展开真像是一把大绿伞。树下是一片翠绿的草地,嫩绿的小草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就是我们学校美丽的喷泉池,它给我们的学校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浙江有哪几所985-211大学?

浙大的校歌校歌分三章,第一章讲的是国立大学的精神;第二章说明国立浙江大学的精神,发挥校训求是二字之真谛;第二章说明国立浙江大学的精神。

第一章讲的是国立大学的精神。

国立大学的精神是什么?就是它的综合性、就是“海纳江河”。它不同于专科学校,应当各种学科兼收并蓄。因此理论与实践,原则和应用,礼与乐,秩序与和谐,你要知道它们不是两种事物,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样,你的所见所闻才会全面,人才会变得聪明。

第二章说明国立浙江大学的精神,发挥校训“求是”二字之真谛。

成均古代表示大学,这里是说,浙江有所大学过去叫求是书院。所谓“求是”实际即启发你去追求真理。创新就要不断揭示事物的本质、奥秘。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也才能真正走在群众的前面。这里浙大的精神就是要求是,要创新,要循序渐进,锲而不舍。

第三章讲的是第二章说明国立浙江大学的精神浙大的使命。

使命是什么?就是培养优秀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在校时应该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所谓念哉典学,理念“使命”就是学习,但不是死读书,要学会深入思考,能洞察事物的本质。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建设好国家,让世界来认同。

扩展资料

浙大校歌历史:

1938年11月19日,在广西宜山,竺可桢校长主持校务会议,会议决定以“求是”为浙江大学校训,并决定请著名国学家马一浮写校歌歌词。马老作的歌词体现浙江大学所追求的求是精神,因此,这首“大不自多”歌仍请著名作曲家、当时的国立中央音乐学院的应尚能教授谱曲,并经校务会议通过,正式定为浙江大学校歌。

1992年4月浙大95周年校庆期间,曾任宁波大学校长的浙大土木系44届毕业生朱兆祥(前浙大合唱团团长)和浙大外文系46届毕业生邓爽,应浙大合唱团老团员的建议,把校歌歌词逐句对应式地译成白话文,以便阅读。

扩展资料百度百科--浙江大学校歌

浙江大学校歌是什么?拜托各位了 3Q

浙江只有浙江大学是985、211院校。

浙江大学(英语:Zhejiang University,缩写为ZJU),通常简称浙大,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其前身是成立于光绪23年(18年)的求是书院。

作为中国综合型、研究型大学,名列首批211工程、985工程以及双一流大学(A类)建设名单中,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 誉为“东方剑桥”。

2018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发布的项目“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浙江大学位于中国大学第3名,位于世界大学第67名。2018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87位。

扩展资料

学校文化

校歌:

校歌《浙江大学校歌》原名《大不自多》,由国学家马一浮先生作词,国立中央音乐学院应尚能教授作曲。该校歌自定以来多有异议,集中于文言歌词且用典颇多,于学生理解不便。校长竺可桢认为歌词虽文理艰深,而其意甚深,故而沿用至今。

校训“求是创新”:

起源:1938年,校长竺可桢主持校务会议正式确定“求是”为浙大校训。“求是”二字,取于王阳明“君子之学,唯求其是”一句,是本校前身“求是书院”传承至今的大学精神。

且“求是”暗合英文“Truth”一词,意同“真理”,是为大学求学之目的,以为校训甚为恰当。由此,校长竺可桢定“求是”为校训,期许浙江大学学子可承续校风,并不忘为学之目的。?

变迁:1988年,有感于当下社会将“求是”往往片面理解为“求实”,校长在原校训“求是”二字后增补强调了“创新”,以为新时期浙江大学校训。

百度百科–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校歌的歌词《说明》

作者 马一浮 歌词 大不自多 海纳江河 惟学无际 际于天地 形上谓道兮 形下谓器 礼主别异兮 乐主和同 知其不二兮 尔听斯聪 国有成均 在浙之滨 昔言求是 实启尔求真 习坎示教 始见经纶 无曰己是 无曰遂真 靡革匪因 靡故匪新 何以新之 开物前民 嗟尔髦士 尚其有闻 念哉典学 思睿观通 有文有质 有农有工 兼总条贯 知至知终 成章乃达 若金之在熔 尚亨于野 无吝于宗 树我邦国 天下来同 翻译 大学之大在于不自满学问的积累,就象大海一样容纳下千万条江河。 学问的道路无边无际,无穷无尽,学海的边际一直延伸到整个宇宙。 一方面讲事物的抽象、逻辑和理论,另一方面讲事物的实体、实践和实用。 礼制,着眼于规范不同的社会生活,音乐,为的是谐和众多的天籁声音。 要懂得相反相成、一分为二的道理,就会拥有永远的智慧和无比的聪明。 在伟大祖国的东南,有一所大学──坐落在浩荡东流的浙江之滨。 著名的求是书院是她的前身,求是校训教导大家要永远求真。 教学要象流水那样恒久不息、循序渐进,方能培养出经纶天下的俊才群英。 千万不要以为已经做到完全正确,更不要以为已经把真理穷尽。 没有一项新的改革可以脱离继承,没有一件旧的事物不再需要更新。 怎么来做到创新知识,革新社会?要揭露事物的奥秘,要率先为了人民。 英俊的年轻有为的同学们,大家起来,努力争取成为博学多闻的人。 大学生的使命贵在始终如一地学习,深入思考,观察事物的变化和运动。 在我们的大学里既有文又有理,还有旨在经世济民的农和工。 要综览全人类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进德修业, 知道什么是终极、什么是根本, 这样我们才能完成那完美的乐章,象玉石受到了琢磨、金属受到了炼熔。要和平民百姓共命运来求得亨通,不要吝惜舍弃那只谋私利的一派一宗。建设好我们伟大的祖国,普天下都会来和我们友好认同。 历史 1938年11月19日,在广西宜山,竺可桢校长主持校务会议,会议决定以“求是”为浙江大学校训,并决定请著名国学家马一浮写校歌歌词。 马一浮作的这首歌词,因为引用了较多的古典,用的是文言文,不太通俗,且读起来有时比较拗口,竺校长曾考虑改写,但他又觉得,马老作的歌词虽文理艰深,但含义深远,很能体现浙江大学所追求的求是精神,因此,这首“大不自多”歌仍请著名作曲家、当时的国立中央音乐学院的应尚能教授谱曲,并经校务会议通过,正式定为浙江大学校歌。 1992年4月浙大95周年校庆期间,曾任宁波大学校长的浙大土木系44届毕业生朱兆祥(前浙大合唱团团长)和浙大外文系46届毕业生邓爽,应浙大合唱团老团员的建议,把校歌歌词逐句对应式地译成白话文,以便阅读。 内容 校歌分三章,或曰三段。第一章讲的是国立大学的精神。在旧中国,大学大体有三类:一类是国立大学,即全由国家财政出钱办的,如清华、北大、中央大学、浙大;交大等;一类是教会办的,如燕京,金陵,圣约翰、华西等;还有一类基本以私人为主办的,名为私立,如南开、暨南等。那么,国立大学的精神是什么?就是它的综合性、就是“海纳江河”。它不同于专科学校,应当各种学科兼收并蓄。在这样的大学里,学科繁多,但不外形而上学(即理论科学)和形而下(谓器),就是讲求实际的应用科学。在这样的大学里,礼制 (即制度)是需要的,因为它将规范学校各方面的活动,比如教学,科研,考试,生活管理等,但同时也需要乐、乐主和同,这里意味着大学内部的各方面又需要和谐,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师生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都如此,只有和谐才能调动人的主动积极性,产生合力。因此理论与实践,原则和应用,礼与乐,秩序与和谐,你要知道它们不是两种事物,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样,你的所见所闻才会全面,人才会变得聪明。 第二章说明国立浙江大学的精神,发挥校训“求是”二字之真谛。 成均古代表示大学,这里是说,浙江有所大学过去叫求是书院。所谓“求是”实际即启发你去追求真理。人只有求真,才能善,才能美。习坎从易经中来,代表水。水之美德为渐、为默、为恒。古诗日:“唯见长江天际流”,又有“江河万古流”。大家设想一下,一般情况下,江水是否默默地、不间断地永远朝东流去,这里启示我们为学要踏踏实实、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经纶天下之才。“无曰已是”四句是校训“ 求是”的真讳,即别认为已很正确,已经找到真理,而要不断去追求,即无曰遂真,而要求真。“靡革匪因”二句说明任何事物都需要不断革新,不要因循守旧,而革新又需要继承(因袭),这里实际有创新的意思。那么,如何能创新呢?就要不断揭示事物的本质、奥秘。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也才能真正走在群众的前面。这里浙大的精神就是要求是,要创新,要循序渐进,锲而不舍。 第三章讲的是浙大的使命。使命是什么?就是培养优秀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在校时应该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所谓念哉典学,理念“使命”就是学习,但不是死读书,要学会深入思考,要思想深刻,能洞察事物的本质。学问是多方面的,我校有文理工农医……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局部,要兼总条贯,即要融会贯通各方面的知识,比如学理工的学点文、艺,学文法的学点科技知识。但又要知至知终,知道自己的根本目的,不能样样涉猎,样样不精。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即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这样,才能若金之在熔,即经过锻炼,成章乃达,完成漂亮的文章,当然这里意指成才。但这样的人出校后,你要求发展还要立足于群众之中,所谓尚亨于野,而且要有广阔的胸怀,不要去搞小宗派,只谋一己之利。也只有这样的人材才能建设好国家,让世界来认同。

满意请纳

校歌歌词马老原附说明,提掖要旨。曾转载于《马一浮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特刊》,原文如下:

案今国立大学,比于古之辟雍。古者飨射之礼于辟雍行之,因有燕乐歌辞,燕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故歌《鹿鸣》以相宴乐,歌《四牡》《皇皇者华》以相劳苦,厚之至也。食三老五更于太学,必先释奠于先师,今皆无之。学校歌诗唯用于开学毕业,或因特故开会时,其义不同于古。所用歌辞,乃当述立教之意,师弟子相勖勉诰诫之言,义与箴诗为近。辞不厌朴,但取雅正,寓教思无穷之旨,庶几歌者听者咸可感发兴起,方不失乐教之义。《学记》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此见古者礼乐之教,浃于人心,然后政成民和,国家以安。明堂为政之所从出,辟雍为教之所由兴,其形于燕飨歌辞者,笃厚深至如此,犹可见政教相通之义,此治化之本也。《论语》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虽多亦奚以为。”今作乐安歌宜知此意。

今所拟首章,明教化之本,体用一原,显微无间。道器兼该,礼乐并得。以救时人歧而二之之失。言约义丰,移风易俗之枢机,实系于此。次章,出本校缘起。以求是书院为前身,闻已取求是二字为校训。今皆知科学所以求真理,其实先儒所谓事物当然之则,即是真理。事物是现象,真理即本体。理散在万事万物,无乎不寓。所谓是者,是指分殊。所谓真者,即理一也。凡物有个是当处,乃是天地自然之序,物物皆是当。交相为用,不相陵夺,即是天地自然之和。是当,犹今俗言停停当当,亦云正当。序是礼之本,和是乐之本,此真理也。六经无真字,老庄之书始有之。《易》多言贞,贞者正也。以事言,则谓之正义。以理言,则谓之真理。或曰诚。或曰无妄。皆真义也。是字从正,亦贞义也。以西洋哲学真善美三义言之,礼是善,乐是美,兼善与美斯真矣。《易》曰:“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华严》谓之一真法界,与《易》同旨。故谓求是乃为求真之启示,当于理之谓是,理即是真,无别有真。《易》曰:“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义谓水之洊至,自涓流而汇为江海,顺其就下之性而无骤也。君子观于此象,而习行教化之事,必其德行恒常,然后人从之。本校由求是蜕化而来,今方渐具规模,初见经纶之始,期其展也大成,如水之洊至,故用习坎之义。取义于水,亦以其在浙也。无曰四句,是诫勉之词。明义理无穷,不可自足。勿矜创获,勿忘古训,乃可日新。开物成务,前民利用,皆先圣之遗言,今日之当务。前民之前,即领导之意。傅说之告高宗曰:“学于古训乃有获。”今日学子尊今而蔑古,蔽于革而不知因,此其失也。温故知新可以为师,教者所以长善而救其失,此章之言,丁宁谆至,所望于浙大者深矣。末章之意,与首章相应。首言体之大,末言用之弘。念终始典于学是说命文,典者常也。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乃终始典学之效。成山就于始篑,修涂托至于初步,要终者必反始,始终如一也。思曰睿,睿作圣。是《洪范》文。观其曾通以行其典礼,是《易·系辞》文。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易·乾·文言》文。知至即始条理事,知终即终条理事,“同人于野,亨”,《易·同人》卦辞。“同人于宗,吝”,《同人》六二爻辞。野者旷远之地,惟廓然大公,斯放之皆准,而无睽异之情,故亨。宗者族党之称,谓私系不忘,则畛域自封,终陷褊狭之过,故吝。学术之有门户,政事之有党争,国际之有侵伐,爱恶相攻,喜怒为用,皆是同人于宗致吝之道。学也者所以通天下之志,故教学之道,须令心量广大,绝诸偏曲之见,将来造就人才,见诸事业,气象必迥乎不同,方可致亨。又今学校方在播迁之中,远离乡土,亦有同人于野之象。大学既为国立,应无地方限制。若谓必当在浙,亦是同人于宗,吝道也。然此之寓意甚小,无关宏旨。他日平定后还浙,长用此歌,于义无失。又抗战乃一时事变,恢复为理所固然。学校不摄兵戎,乐章当垂久远。时人或以勾践沼吴为美谈,形之歌咏,以寓复兴之志,亦是引喻失义。若淮夷率服,在泮献功,自系当来之事,故抗战情绪不宜羼入。歌辞文章自有体制,但求是当,无取随人。歌辞中用语多出于经,初学不曾读经者,或不知来历,即不明其意义。又谱入曲调,所安声律,亦须与词中意旨相应,故欲制谱之师,于此歌辞深具瞭解,方可期于尽善。因不避迂妄,略为注释,如其未当,以俟知者。